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2 水体中氮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2.1 水体中氮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水体中氮的危害 | 第12页 |
1.3 氮污染治理 | 第12-19页 |
1.3.1 物化脱氮原理 | 第12-14页 |
1.3.2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4-19页 |
1.4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 | 第19-26页 |
1.4.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第19-22页 |
1.4.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 第22-23页 |
1.4.3 升流式微氧-好氧工艺的提出 | 第23-26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6-29页 |
1.5.1 课题名称及来源 | 第26页 |
1.5.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5.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9页 |
2.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 第29-32页 |
2.1.1 连续流试验装置 | 第29-31页 |
2.1.2 间歇实验 | 第31-32页 |
2.2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 第32-33页 |
2.2.1 反应器组进水来源 | 第32页 |
2.2.2 反应器组进水水质分析 | 第32-33页 |
2.3 试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33-37页 |
2.3.1 常规检测的指标 | 第33-34页 |
2.3.2 其它检测的指标 | 第34-37页 |
2.4 仪器与设备 | 第37-39页 |
第3章 升流式微氧-好氧(M/O)工艺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第39-52页 |
3.1 污泥龄 | 第39-41页 |
3.1.1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3.1.2 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3.2 水力停留时间 | 第41-44页 |
3.2.1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 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内循环回流比 | 第44-47页 |
3.3.1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3.3.2 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好氧段活性污泥比好氧速率的分析 | 第47-49页 |
3.4.1 污泥比好氧速率计算方法 | 第48页 |
3.4.2 污泥比好氧速率的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3.5 污泥浓度及污泥容积指数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M/O 工艺和 A/O 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对比研究 | 第52-63页 |
4.1 M/O 工艺和 A/O 工艺脱氮除碳性能整体对比研究 | 第52-55页 |
4.1.1 COD_(Cr)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52-53页 |
4.1.2 氨氮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53-54页 |
4.1.3 总氮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 第54-55页 |
4.2 系统总碳、氮化合物转化途径与去除机理分析 | 第55-61页 |
4.2.1 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沿程变化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4.2.2 总碳、氮的沿程变化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2.3 各反应区物料衡算及贡献率 | 第59-61页 |
4.3 M/O 工艺及 A/O 工艺中 DO 与气水比沿程变化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升流式微氧反应器特性研究 | 第63-70页 |
5.1 升流式微氧柱中 COD_(Cr)形态的变化 | 第63-64页 |
5.2 反硝化速率 | 第64-66页 |
5.3 升流式微氧柱内污泥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