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骡子》的文化阐释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0.1 何顿及其小说 | 第8-9页 |
0.1.1 何顿及其市民小说创作 | 第8-9页 |
0.1.2 《湖南骡子》 | 第9页 |
0.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0.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0.4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0.4.1 本文逻辑结构 | 第13页 |
0.4.2 本文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湖南骡子》的文化构因 | 第15-22页 |
1.1 重义尚武的社会风尚 | 第15-18页 |
1.2 湖湘市民的生存状态 | 第18-20页 |
1.3 现代家族小说的流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湖南骡子》的文化特性 | 第22-32页 |
2.1 世俗生活的审美表现 | 第22-24页 |
2.2 湖湘文化的地域标记 | 第24-27页 |
2.3 战争创伤的理性反思 | 第27-32页 |
第三章 《湖南骡子》的人物形象 | 第32-46页 |
3.1 倔强果敢的男性 | 第32-37页 |
3.1.1 救民水火的乱世军人 | 第32-35页 |
3.1.2 文革中的“闯将” | 第35-36页 |
3.1.3 新时期的叛逆者 | 第36-37页 |
3.2 忍辱负重的女性 | 第37-46页 |
3.2.1 “大地之母” | 第37-39页 |
3.2.2 封建禁锢下的牺牲品 | 第39-41页 |
3.2.3 现代知识女性 | 第41-46页 |
第四章 《湖南骡子》的价值审视 | 第46-52页 |
4.1 宏伟历史叙事的解构与建构 | 第46-49页 |
4.1.1 历史叙事的民间反思性 | 第47-48页 |
4.1.2 历史叙事的通俗化重构 | 第48-49页 |
4.2 湖南精神的生动书写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1:何顿主要作品 | 第59-60页 |
附录2:何顿作品研究资料索引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