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避法律问题研究--反倾销背景下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4页 |
| 1.1 反规避制度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 1.3.1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反规避概述 | 第14-20页 |
| 2.1 规避与反规避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 2.1.1 规避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1.2 反规避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2 反规避行为正当性分析 | 第16-18页 |
| 2.2.1 反规避行为的合理性 | 第16-17页 |
| 2.2.2 反规避行为的合法性 | 第17-18页 |
| 2.3 反规避与反倾销的关系 | 第18-20页 |
| 2.3.1 反规避是反倾销的必然产物 | 第18页 |
| 2.3.2 反规避与反倾销具有目的关联性 | 第18-19页 |
| 2.3.3 反规避与反倾销具有立法同一性 | 第19-20页 |
| 3 国际反规避制度比较分析 | 第20-34页 |
| 3.1 WTO 的反规避法律制度 | 第20-23页 |
| 3.1.1 《邓克尔草案》反规避条款 | 第20-22页 |
| 3.1.2 WTO 的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 3.2 欧盟的反规避法律制度 | 第23-26页 |
| 3.2.1 欧盟反规避立法 | 第23-24页 |
| 3.2.2 欧盟反规避的实践 | 第24-26页 |
| 3.2.3 欧盟反规避制度评价 | 第26页 |
| 3.3 美国的反规避法律制度 | 第26-34页 |
| 3.3.1 美国反规避的立法 | 第26-29页 |
| 3.3.2 美国反规避的实践 | 第29-31页 |
| 3.3.3 美国反规避制度的评价 | 第31-34页 |
| 4 我国反规避制度现状分析 | 第34-38页 |
| 4.1 我国反规避制度的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 4.1.1 我国反规避相关法律 | 第34页 |
| 4.1.2 我国反规避相关行政法规 | 第34页 |
| 4.1.3 我国反规避相关部门规章 | 第34-35页 |
| 4.2 我国反规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 4.2.1 我国反规避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4.2.2 我国反规避执法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 5 完善我国反倾销下反规避制度的建议 | 第38-48页 |
| 5.1 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 5.1.1 外贸形势的客观需要 | 第38页 |
| 5.1.2 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 第38-39页 |
| 5.1.3 有利于维护我国合法利益 | 第39-40页 |
| 5.2 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 5.2.1 与 WTO 相关规定相一致的原则 | 第40页 |
| 5.2.2 公正合理原则 | 第40页 |
| 5.2.3 公共利益平衡原则 | 第40-41页 |
| 5.3 完善我国反规避具体规则 | 第41-48页 |
| 5.3.1 完善实体性制度的建议 | 第41-45页 |
| 5.3.2 完善程序性制度的建议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