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1纯钛卷热连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 1.2 钛的基本性质及TA1纯钛卷主要技术要求 | 第12-14页 |
| 1.3 热连轧技术 | 第14-16页 |
| 1.3.1 热连轧工艺简介 | 第14-15页 |
| 1.3.2 短行程控制技术 | 第15页 |
| 1.3.3 厚度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 1.3.4 头部翘曲研究 | 第16页 |
| 1.4 国内外热轧钛卷生产技术现状 | 第16-19页 |
| 1.5 钛材热加工图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6 有限元法在钛材轧制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 1.7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30页 |
| 1.7.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热变形行为研究 | 第30-48页 |
| 2.1 试验材料及过程 | 第30页 |
| 2.2 流变应力分析 | 第30-33页 |
| 2.3 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33-36页 |
| 2.4 热加工图研究 | 第36-40页 |
| 2.5 变形抗力模型研究 | 第40-44页 |
| 2.6 工业应用 | 第44-4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粗轧头尾宽度控制基础研究 | 第48-66页 |
| 3.1 短行程控制原理 | 第48-49页 |
| 3.2 粗轧过程有限元建模 | 第49-50页 |
| 3.3 粗轧头尾宽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50-56页 |
| 3.3.1 第1道次轧制头尾形状分析 | 第50-51页 |
| 3.3.2 第2道次轧制头尾形状分析 | 第51-52页 |
| 3.3.3 第3道次轧制头尾形状分析 | 第52-54页 |
| 3.3.4 第4道次轧制头尾形状分析 | 第54-55页 |
| 3.3.5 第5道次轧制头尾形状分析 | 第55-56页 |
| 3.4 短行程控制曲线方程研究 | 第56-57页 |
| 3.5 短行程控制对头尾宽度的影响 | 第57-63页 |
| 3.5.1 第3道次短行程控制分析 | 第57-60页 |
| 3.5.2 第4道次轧制过程分析 | 第60-61页 |
| 3.5.3 第5道次短行程控制分析 | 第61-63页 |
| 3.6 工业应用 | 第63-64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精轧头部翘曲研究 | 第66-90页 |
| 4.1 翘曲分析及量化 | 第66-69页 |
| 4.2 翘曲的有限元模型 | 第69-71页 |
| 4.2.1 模型的建立及处理 | 第69页 |
| 4.2.2 材料测试及处理 | 第69-70页 |
| 4.2.3 模型的验证 | 第70-71页 |
| 4.3 氧化皮对翘曲的影响 | 第71-73页 |
| 4.3.1 计算条件及结果 | 第71页 |
| 4.3.2 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 4.4 摩擦系数对翘曲的影响 | 第73-76页 |
| 4.4.1 计算条件及结果 | 第73-75页 |
| 4.4.2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 4.5 表面温差对翘曲的影响 | 第76-78页 |
| 4.5.1 计算条件及结果 | 第76-77页 |
| 4.5.2 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 4.6 辊径差对翘曲的影响 | 第78-82页 |
| 4.6.1 计算条件及结果 | 第78-80页 |
| 4.6.2 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 4.7 辊径差对工作辊不对称磨损的影响 | 第82-85页 |
| 4.8 工业应用 | 第85-88页 |
| 4.8.1 氧元素含量 | 第86页 |
| 4.8.2 精轧工作辊磨损 | 第86-87页 |
| 4.8.3 精轧头部翘曲 | 第87-88页 |
| 4.8.4 表面缺陷 | 第88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五章 表面缺陷研究 | 第90-118页 |
| 5.1 压入、凹坑、脱皮缺陷 | 第90-96页 |
| 5.1.1 宏观形貌 | 第90-91页 |
| 5.1.2 缺陷分析 | 第91-94页 |
| 5.1.3 缺陷产生原因 | 第94-96页 |
| 5.2 “彗星”缺陷 | 第96-99页 |
| 5.2.1 宏观形貌 | 第96页 |
| 5.2.2 缺陷分析 | 第96-97页 |
| 5.2.3 缺陷产生原因 | 第97-99页 |
| 5.3 下表面点链状热擦伤缺陷 | 第99-100页 |
| 5.4 下表面蓝色热擦伤缺陷 | 第100-101页 |
| 5.5 边裂和脆断缺陷 | 第101-106页 |
| 5.5.1 宏观形貌 | 第101页 |
| 5.5.2 取样 | 第101页 |
| 5.5.3 缺陷分析 | 第101-104页 |
| 5.5.4 缺陷产生原因 | 第104-106页 |
| 5.6 金黄色大疤缺陷 | 第106-111页 |
| 5.6.1 宏观形貌 | 第106页 |
| 5.6.2 缺陷分析 | 第106-111页 |
| 5.6.3 缺陷产生原因 | 第111页 |
| 5.7 木纹缺陷 | 第111-112页 |
| 5.7.1 宏观形貌 | 第111页 |
| 5.7.2 微组织 | 第111页 |
| 5.7.3 缺陷产生原因 | 第111-112页 |
| 5.8 小麻点缺陷 | 第112-114页 |
| 5.8.1 宏观形貌 | 第112页 |
| 5.8.2 缺陷分析 | 第112-114页 |
| 5.8.3 缺陷产生原因 | 第114页 |
| 5.9 技术措施及缺陷治理效果 | 第114-116页 |
| 5.10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六章 生产实绩 | 第118-124页 |
| 6.1 试制量及成材率 | 第118页 |
| 6.2 表面、外形质量及厚度公差 | 第118-120页 |
| 6.3 成分及组织性能 | 第120-123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24-128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 7.2 创新点 | 第125页 |
| 7.3 展望 | 第125-128页 |
| 致谢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 附录A 钛卷精轧过程仿真系统 | 第143-153页 |
| 附录B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