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3页 |
第一节 珠江口碳循环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第二节 指示河口碳循环特征的地球化学指标 | 第19-29页 |
一、颗粒和溶解有机碳 | 第19页 |
二、溶解无机碳 | 第19-20页 |
三、生物标记化合物 | 第20-29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9-3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33-42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介绍 | 第33-34页 |
一、珠江口地理位置 | 第33页 |
二、珠江口气候与水文概况 | 第33-34页 |
三、珠江口土壤与植被 | 第34页 |
四、珠江口经济与环境 | 第3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4-42页 |
一、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二、实验分析 | 第35-42页 |
第三章 珠江口有机碳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42-64页 |
第一节 珠江口水体POC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42-52页 |
一、POC分析的主要结果 | 第42-46页 |
二、POC来源与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46-52页 |
三、小结 | 第52页 |
第二节 珠江口水体DOC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52-59页 |
一、DOC分析的主要结果 | 第52-55页 |
二、DOC来源与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55-58页 |
三、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节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与来源 | 第59-64页 |
一、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讨论 | 第60-63页 |
三、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珠江口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与特征 | 第64-100页 |
第一节 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 第64-76页 |
一、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64-68页 |
二、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来源讨论 | 第68-75页 |
三、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二节 脂肪酸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 第76-88页 |
一、脂肪酸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二、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脂肪酸的来源讨论 | 第79-87页 |
三、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三节 醇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 第88-100页 |
一、醇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 第88-92页 |
二、颗粒物和沉积物醇类化合物的来源讨论 | 第92-98页 |
三、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珠江口GDGTs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第100-123页 |
第一节 珠江口iso GDGTs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 第100-117页 |
一、珠江口iso GDGTs的分布特征 | 第101-107页 |
二、珠江口iso GDGTs的来源及环境意义 | 第107-116页 |
三、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珠江口br GDGTs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 第117-123页 |
一、珠江口br GDGTs的分布特征 | 第117-120页 |
二、珠江口br GDGTs的来源及环境意义 | 第120-122页 |
三、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