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5页 |
·本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外语教学 | 第18-20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20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20页 |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 第20-21页 |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 第20-21页 |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困境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21-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引言 | 第25页 |
·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假说 | 第25-26页 |
·Long 的互动假说 | 第26-27页 |
·Swain 的输出假说 | 第27-28页 |
·Vygotsky 的社会文化视角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1-43页 |
·引言 | 第31页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31-36页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36-38页 |
·研究评析及启示 | 第38-41页 |
·相关研究评析 | 第38-40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大学英语口语拓展教学实证研究 | 第43-103页 |
·引言 | 第43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口语能力培养研究 | 第43-57页 |
·研究背景 | 第43-45页 |
·研究设计 | 第45-50页 |
·研究对象 | 第45-46页 |
·研究过程 | 第46-4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不同英语水平的对子组合研究 | 第57-77页 |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研究设计 | 第58-62页 |
·研究对象 | 第58-59页 |
·研究过程 | 第59-6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0-62页 |
·结果 | 第62-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不同任务类型的有效性研究 | 第77-91页 |
·研究背景 | 第77-79页 |
·研究设计 | 第79-80页 |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研究过程 | 第7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8页 |
·结语 | 第88-91页 |
·教师角色研究 | 第91-10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92页 |
·研究设计 | 第92-94页 |
·研究对象 | 第92页 |
·研究过程 | 第92-9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99页 |
·结语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教学评估研究 | 第103-120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CALL 的评估体系 | 第104-108页 |
·CALL 的评估原则 | 第104-105页 |
·CALL 的评估层面 | 第105-106页 |
·CALL 的评估标准 | 第106-107页 |
·CALL 的评估指标 | 第107-108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教学评估实例 | 第108-114页 |
·主观评估 | 第108-110页 |
·实证评估 | 第110-114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教学评估标准 | 第114-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课堂口语教学整合三部曲 | 第120-139页 |
·引言 | 第120-121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常态化 | 第121-123页 |
·常态化的概念及涵义 | 第121页 |
·常态化的基本要素 | 第121-122页 |
·常态化的实现步骤 | 第122-123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合理化 | 第123-126页 |
·网络与面对面交流的有机结合 | 第123-124页 |
·交流群体的有效组合 | 第124页 |
·任务的合理设计 | 第124-125页 |
·形成性评估的持续开展 | 第125-126页 |
·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课堂口语教学整合的生态化 | 第126-128页 |
·生态化的概念及涵义 | 第126-127页 |
·生态化的实现步骤 | 第127-128页 |
·网络教学常态化案例分析 | 第128-137页 |
·研究方法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6页 |
·对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课堂口语教学整合的启示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9-144页 |
·本研究的回顾 | 第139-141页 |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41-142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42-143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附录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调查问卷 | 第152-153页 |
附录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查问卷 | 第153-154页 |
附录三 网络教学常态化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 第154-155页 |
附录四 网络教学常态化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 第155-156页 |
附录五 第一轮行动研究访谈问卷 | 第156-157页 |
附录六 第二轮行动研究访谈问卷 | 第157-158页 |
附录七 对子组合研究访谈问卷 | 第158-159页 |
附录八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口语任务 | 第159-160页 |
附录九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单元主题 | 第160-161页 |
附录十 《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册口语任务 | 第161-162页 |
附录十一 学生网络书面实时交流记录摘选 | 第162-168页 |
附录十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节选 | 第168-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