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编组站论文

新丰镇自动化驼峰上行编组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驼峰的背景和目的第11-12页
    1.2 新丰镇驼峰的背景及调速系统的概述第12-14页
        1.2.1 点式调速系统第12-13页
        1.2.2 全减速顶连续式调速系统第13-14页
        1.2.3 点连式调速系统第14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2 新丰镇驼峰调车场线路的平面设计第16-21页
    2.1 驼峰及调车场线路平面布置的一般规定第16-17页
    2.2 新丰镇驼峰平面设计的各项参数第17-20页
        2.2.1 驼峰调车场线路数目的确定第17-18页
        2.2.2 驼峰调车线有效长的确定第18页
        2.2.3 溜放线数及线束布置第18-19页
        2.2.4 曲线的设置和道岔类型的选择第19-20页
    2.3 新丰镇驼峰头部平面图的绘制第20-21页
3 新丰镇驼峰高度的计算第21-29页
    3.1 选择确定合理的气象资料第21-22页
    3.2 驼峰溜放车辆各项阻力的确定第22-27页
        3.2.1 驼峰溜放车辆的基本阻力第22-23页
        3.2.2 驼峰溜放车辆的风阻力第23-25页
        3.2.3 驼峰溜放车辆的曲线阻力第25-26页
        3.2.4 驼峰溜放车辆的道岔阻力第26页
        3.2.5 确定驼峰溜放车辆的其它技术参数第26-27页
    3.3 计算新丰镇驼峰的高度第27-29页
4 新丰镇驼峰纵断面的设计第29-37页
    4.1 设计驼峰的纵断面第29页
    4.2 溜放部分的纵断面设计第29-36页
        4.2.1 难行线平面展开图绘制第30-31页
        4.2.2 纵断面加速区高度的计算第31-32页
        4.2.3 设计纵断面高速区第32-34页
        4.2.4 加速区设计第34-35页
        4.2.5 设计纵断面打靶区第35页
        4.2.6 设计纵断面减速区第35-36页
    4.3 峰顶平台及有关线路纵断面设计第36-37页
        4.3.1 峰顶平台的设计第36页
        4.3.2 设计禁溜线纵断面第36-37页
5 计算新丰镇驼峰调速设备能高第37-48页
    5.1 设置减速器制动位第37页
    5.2 三级制动位减速器制动能高计算第37-48页
        5.2.1 计算方法及过程第37-39页
        5.2.2 计算I制动位能高第39-40页
        5.2.3 计算不利溜放条件下难行车在最后分路道岔的过岔速度第40-42页
        5.2.4 计算不利溜放条件下易行车在最后分路道岔的过岔速度第42-43页
        5.2.5 确定不利溜放条件下易行车在第III制动位有效制动长度入口的速度第43-44页
        5.2.6 确定不利溜放条件下易行车在第III制动位有效制动长度出口的速度第44-45页
        5.2.7 计算三级制动位能高第45-46页
        5.2.8 计算各制动位增加安全量以后需要的能高及减速器的节数第46-48页
6 检算新丰镇驼峰第48-55页
    6.1 驼峰检算的原理及要求第48页
    6.2 新丰镇驼峰设计图解时所采用的比例尺第48-49页
    6.3 检算驼峰方法第49-51页
        6.3.1 折算坡度的计算第49页
        6.3.2 单位阻力的计算第49-51页
        6.3.3 检算图的布置形式第51页
    6.4 绘制速度曲线第51-52页
    6.5 绘制时间曲线第52页
    6.6 车辆溜放间隔的检算第52-55页
结论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祁家黄河大桥受力性能分析
下一篇:呼和浩特铁路局施工维修计划管理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