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内燃机余热回收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朗肯循环系统在尾气余热回收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汽油机尾气余热潜能分析 | 第21-32页 |
2.1 尾气成分分析 | 第21-22页 |
2.2 尾气成分计算 | 第22页 |
2.3 尾气热物性参数计算 | 第22-25页 |
2.4 汽油机尾气能量的估算及可用能分析 | 第25-29页 |
2.4.1 汽油机仿真模型简介 | 第25-27页 |
2.4.2 尾气的能量可利用性评价 | 第27-29页 |
2.5 朗肯循环系统介绍 | 第29-31页 |
2.5.1 工质的分类和选择 | 第29-30页 |
2.5.2 朗肯循环的原理与工作过程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蒸发器的换热性能分析 | 第32-50页 |
3.1 多层螺旋管式蒸发器的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3.1.1 余热回收系统中换热器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3.1.2 多层螺旋管式蒸发器的结构与原理 | 第32-33页 |
3.2 蒸发器换热性能模拟分析 | 第33-36页 |
3.2.1 传热系数计算 | 第34-35页 |
3.2.2 传热有效度-传热单元数法(ε-NTU法) | 第35-36页 |
3.3 蒸发器模型与计算 | 第36-40页 |
3.4 蒸发器的变工况特性 | 第40-44页 |
3.4.1 预热段工质侧传热系数随工质流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3.4.2 预热段尾气侧传热系数随尾气流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3.4.3 蒸发段工质侧传热系数随工质流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3.4.4 过热段工质侧传热系数随工质流量的变化 | 第43页 |
3.4.5 过热段尾气侧传热系数随尾气流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3.5 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试验系统 | 第44-49页 |
3.5.1 试验原理与装置 | 第45页 |
3.5.2 测试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45-46页 |
3.5.3 试验的控制策略 | 第46-47页 |
3.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往复活塞式膨胀机的配气相位优化分析 | 第50-62页 |
4.1 活塞式膨胀机的工作过程 | 第50-52页 |
4.1.1 活塞式膨胀机实际工作过程 | 第50-51页 |
4.1.2 活塞式膨胀机的循环性能指标 | 第51-52页 |
4.2 活塞式膨胀机的缸内热力过程 | 第52-55页 |
4.3 配气相位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 第55-60页 |
4.3.1 进气持续角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排气持续角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进气偏置角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4 排气偏置角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 第62-68页 |
5.1 蒸发器变工况工质流量预测 | 第62-64页 |
5.2 膨胀机的转速匹配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