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铁路货场发展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30页 |
2.1 铁路货场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2.1.1 铁路货场概念 | 第21-23页 |
2.1.2 铁路货场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2.1.3 铁路货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2.2 铁路物流中心概述 | 第26-28页 |
2.2.1 铁路物流中心概念 | 第26页 |
2.2.2 传统铁路货场与铁路物流中心的区别 | 第26-28页 |
2.3 铁路货场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3章 铁路货场向现代铁路物流中心转型问题分析 | 第30-43页 |
3.1 铁路货场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的原则与条件 | 第30-32页 |
3.1.1 转型的原则 | 第30-31页 |
3.1.2 转型的条件 | 第31-32页 |
3.2 铁路货场转型为现代铁路物流中心的实现方式 | 第32-33页 |
3.3 铁路货场转型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布置形式 | 第33-35页 |
3.4 转型后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区面积测算 | 第35-41页 |
3.4.1 货场作业区 | 第35-39页 |
3.4.2 停车场 | 第39-40页 |
3.4.3 仓储配送区 | 第40页 |
3.4.4 流通加工区 | 第40-41页 |
3.4.5 配建区用地面积 | 第41页 |
3.5 铁路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分析 | 第41-43页 |
3.5.1 铁路货场的基本作业流程 | 第41页 |
3.5.2 转型后的作业流程 | 第41-43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SLP方法的铁路货场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的功能区布局 | 第43-59页 |
4.1 铁路货场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的功能区布局原则 | 第43-44页 |
4.2 传统布局方法介绍 | 第44-46页 |
4.3 改进SLP方法 | 第46-54页 |
4.3.1 改进SLP方法介绍 | 第46-50页 |
4.3.2 功能区布局模型的构建 | 第50-54页 |
4.4 遗传算法求解 | 第54-58页 |
4.4.1 遗传算法介绍 | 第54-55页 |
4.4.2 遗传算法设计 | 第55-58页 |
4.5 功能区布局完善 | 第58-59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59-75页 |
5.1 A货场现状分析 | 第59-60页 |
5.1.1 A货场运量现状 | 第60页 |
5.1.2 重点企业分析 | 第60页 |
5.2 A货场需求分析 | 第60-63页 |
5.2.1 区域相关规划分析 | 第60-62页 |
5.2.2 物流量需求分析 | 第62-63页 |
5.3 A货场功能区定位 | 第63-64页 |
5.3.1 货场作业区 | 第63页 |
5.3.2 配套功能区 | 第63-64页 |
5.3.3 物流增值服务区 | 第64页 |
5.4 A货场运用改进SLP方法的功能区布局设计 | 第64-75页 |
5.4.1 功能区面积测算 | 第65页 |
5.4.2 业务流程分析 | 第65-67页 |
5.4.3 各功能区间日均物流量 | 第67-68页 |
5.4.4 搬运成本 | 第68页 |
5.4.5 各功能区间最小间距 | 第68-69页 |
5.4.6 各功能区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第69-70页 |
5.4.7 遗传算法运算结果 | 第70-72页 |
5.4.8 完善功能区布局 | 第72-73页 |
5.4.9 功能区布局方案评价 | 第73-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