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图书馆、档案馆论文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浅论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4页
    1.1 研究缘起第14-24页
        1.1.1 信息时代变革的背景第14-18页
        1.1.2 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起第18-20页
        1.1.3 互联网+盛行第20-22页
        1.1.4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研究的意义第22-24页
    1.2 研究思路第24-26页
        1.2.1 研究范围与内容第24-25页
        1.2.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26-30页
        1.3.1 数字化第26-27页
        1.3.2 数字化图书馆第27-28页
        1.3.3 高校图书馆第28-29页
        1.3.4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第29-30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第30-39页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0-33页
        1.4.2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向第33-39页
    1.5 研究框架第39-40页
    1.6 课题创新性第40-44页
第二章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对策第44-82页
    2.1 高校图书馆概述及历史演变第44-51页
        2.1.1 概述第44-45页
        2.1.2 历史演变第45-51页
    2.2 现状(数字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第51-65页
        2.2.1 现状调研第51-52页
        2.2.2 具体影响第52-62页
        2.2.3 与传统形式图书馆比较第62-65页
    2.3 存在的问题(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第65-69页
        2.3.1 公共空间重视度降低第66-67页
        2.3.2 人性化缺失第67-68页
        2.3.3 需求理念的转变第68-69页
    2.4 隐藏机遇——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需求必要性第69-78页
        2.4.1 机遇第69-70页
        2.4.2 交流空间需求原因第70-78页
    2.5 本章小结第78-82页
第三章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认知第82-122页
    3.1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概述第82-93页
        3.1.1 构成第82-86页
        3.1.2 读者行为第86-87页
        3.1.3 特点及使用情况第87-90页
        3.1.4 影响因素第90-93页
    3.2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类型第93-101页
        3.2.1 学术研讨型交流空间第93-95页
        3.2.2 休憩型交流空间第95-97页
        3.2.3 随机型交流空间第97-101页
    3.3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组织第101-109页
        3.3.1 间组织第101-106页
        3.3.2 自组织第106-109页
    3.4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形态分析第109-119页
        3.4.1 廊空间第109-112页
        3.4.2 台空间第112-114页
        3.4.3 院空间第114-116页
        3.4.4 厅空间第116-118页
        3.4.5 室空间第118页
        3.4.6 场空间第118-119页
    3.5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第四章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第122-146页
    4.1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优化目标第122-126页
        4.1.1 传统实体与数字化虚拟复合体第122-124页
        4.1.2 文化与场所精神并重第124-125页
        4.1.3 生活与学习共舞第125-126页
    4.2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优化原则第126-140页
        4.2.1 开放可达性第126-128页
        4.2.2 人性化(以人为本)第128-131页
        4.2.3 空间趣味性第131-133页
        4.2.4 场所领域性第133-135页
        4.2.5 空间多义兼容性第135-137页
        4.2.6 动态可持续性第137-140页
    4.3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优化方法第140-143页
        4.3.1 信息数据库建立第140-141页
        4.3.2 信息数据转化第141-142页
        4.3.3 场景模拟第142-143页
    4.4 本章小结第143-146页
第五章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具体优化设计第146-194页
    5.1 高校图书馆学术研讨型交流空间优化第146-159页
        5.1.1 学术研讨室优化设计第146-149页
        5.1.2 培训教室第149-152页
        5.1.3 创客空间第152-159页
    5.2 高校图书馆休憩型交流空间优化第159-169页
        5.2.1 休闲娱乐空间第159-164页
        5.2.2 纯休息平台第164-168页
        5.2.3 其他服务空间第168-169页
    5.3 高校图书馆随机型交流空间优化第169-186页
        5.3.1 交通性交流空间第169-174页
        5.3.2 文化性交流空间第174-175页
        5.3.3 复合功能性交流空间第175-186页
    5.4 高校图书馆交流空间虚拟部分优化第186-191页
        5.4.1 平台搭建第186-189页
        5.4.2 综合布线第189-190页
        5.4.3 先进技术引入第190-191页
    5.5 本章小结第191-194页
第六章 设计实践——中国矿业大学沙河校区图书馆综合体设计第194-202页
    6.1 信息数据收集、转化第194-197页
        6.1.1 项目背景第194页
        6.1.2 设计任务第194-195页
        6.1.3 设计说明第195-197页
    6.2 交流空间具体设计第197-200页
        6.2.1 多元化学术研讨型交流空间设计第197-198页
        6.2.2 多义性休憩型交流空间设计第198-199页
        6.2.3 动态性随机型交流空间设计第199-200页
    6.3 本章小结第200-202页
第七章 结语第202-204页
    7.1 结论第202-203页
        7.1.1 背景总结第202页
        7.1.2 研究内容总结第202-203页
    7.2 展望第203-204页
        7.2.1 交流的改变第203页
        7.2.2 智慧型图书馆交流空间第203-204页
致谢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08页
    参考书籍第205页
    学术论文第205-206页
    期刊论文第206-2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08-209页
附录第209-219页
    附录1:图书馆调研问卷第209-214页
    附录2:中国矿业大学沙河校区图书馆综合体图纸第214-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IM的可视化协同设计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的工程计价数据结构及计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