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3 本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分析 | 第20-37页 |
2.1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模式历史演变 | 第20-23页 |
2.1.1 改革开放以前——“财政包揽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 第20-21页 |
2.1.2 1979-1992年——引入举债机制的财政投融资模式 | 第21页 |
2.1.3 1993年至今——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 | 第21-23页 |
2.2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 第23-25页 |
2.2.1 预算内投资 | 第23-24页 |
2.2.2 政府融资——国内贷款以及利用外资 | 第24页 |
2.2.3 项目融资 | 第24-25页 |
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困境分析 | 第25-32页 |
2.3.1 单纯财政投入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境 | 第25-26页 |
2.3.2 对债务融资的过度依赖 | 第26-27页 |
2.3.3 地方政府愈演愈烈的融资平台乱象 | 第27-29页 |
2.3.4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 第29-31页 |
2.3.5 行政首长负责制下项目腐败、低效现象严重 | 第31-32页 |
2.4 基础设施投融资困境成因剖析 | 第32-37页 |
2.4.1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 | 第32-34页 |
2.4.2 金融资源的软约束 | 第34页 |
2.4.3 项目预算软约束 | 第34-35页 |
2.4.4 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缺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PPP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37-46页 |
3.1 PPP模式的概念 | 第37-39页 |
3.1.1 PPP模式的定义 | 第37页 |
3.1.2 PPP模式的分类 | 第37-39页 |
3.2 PPP模式的运作思路与目标 | 第39-41页 |
3.2.1 PPP模式的运作思路 | 第39-40页 |
3.2.2 PPP模式的运作目标 | 第40-41页 |
3.3 PPP模式理论基础 | 第41-46页 |
3.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41-43页 |
3.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3-44页 |
3.3.3 项目区分理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础设施引入PPP模式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6-53页 |
4.1 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 | 第46-49页 |
4.1.1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 第46-47页 |
4.1.2 分担政府项目投资风险 | 第47页 |
4.1.3 明确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 第47-48页 |
4.1.4 提高项目运营效率 | 第48-49页 |
4.2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运用PPP模式可行性 | 第49-53页 |
4.2.1 充足的民间资本 | 第50页 |
4.2.2 良好的政策支持 | 第50-52页 |
4.2.3 基于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双赢”机制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比较PPP模式与政府投资的实证分析 | 第53-68页 |
5.1 宏观角度对比PPP模式与政府投资 | 第53-58页 |
5.1.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 | 第53-54页 |
5.1.2 平稳性检验 | 第54-55页 |
5.1.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55页 |
5.1.4 方程回归估计与协整检验 | 第55-58页 |
5.2 微观角度对比PPP模式与政府投资 | 第58-64页 |
5.2.1 面板数据简介 | 第58-60页 |
5.2.2 研究思路 | 第60页 |
5.2.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0页 |
5.2.4 水电基础设施实证检验 | 第60-61页 |
5.2.5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证检验 | 第61-62页 |
5.2.6 通讯基础设施实证检验 | 第62-63页 |
5.2.7 市政服务设施实证检验 | 第63-64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5.3.1 基本结论 | 第64-65页 |
5.3.2 实证结果深层原因分析 | 第65-68页 |
第六章 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融资模式政策建议 | 第68-74页 |
6.1 转变政府固有观念和政府职能 | 第68-69页 |
6.1.1 为民营资本打破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 | 第68页 |
6.1.2 构建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与专门服务中心 | 第68-69页 |
6.1.3 认真做好项目评估 | 第69页 |
6.1.4 保持PPP项目政策的合理性与连续性 | 第69页 |
6.2 拓宽民营资本投资PPP项目的融资渠道 | 第69-71页 |
6.2.1 鼓励商业银行向投资PPP项目企业贷款 | 第70页 |
6.2.2 引入PPP项目融资担保机制 | 第70页 |
6.2.3 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引导企业直接融资 | 第70-71页 |
6.3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减轻PPP项目公司税费负担 | 第71-72页 |
6.3.1 加快完成建筑业营改增收官工作 | 第71页 |
6.3.2 完善个人、企业所得税收税优惠 | 第71-72页 |
6.4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共事业价格形成机制 | 第72-73页 |
6.5 建立健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专项法规 | 第73-7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