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1-16页 |
1.1.1 引言 | 第11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结构 | 第11-12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合成 | 第12-14页 |
1.1.4 细胞分裂和自溶 | 第14-15页 |
1.1.5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 | 第15-16页 |
1.2 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6-27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 | 第16-17页 |
1.2.2 细菌获得耐药的途径 | 第17-18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细胞壁的改变 | 第18-19页 |
1.2.4 可移动遗传元件SCCmec与MRSA耐药机制 | 第19-21页 |
1.2.5 影响细菌甲氧西林抗性的附属因子 | 第21-24页 |
1.2.6 MRSA流行病学 | 第24-26页 |
1.2.7 治疗MRSA的新药 | 第26-27页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控网络 | 第27-30页 |
1.3.1 常见的通用调控因子 | 第27-29页 |
1.3.2 调控蛋白SpoVG | 第29-30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5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31页 |
2.1.2 实验所用质粒 | 第31-32页 |
2.1.3 实验所用引物 | 第32-34页 |
2.1.4 所用试剂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3页 |
2.2.1 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 | 第35-40页 |
2.2.2 表型实验方法 | 第40页 |
2.2.3 蛋白表达纯化及相关体外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2.2.4 统计学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9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43-55页 |
3.1.1 获得spoVG敲除株 | 第43-44页 |
3.1.2 敲除株对苯唑西林的抗性降低 | 第44-45页 |
3.1.3 敲除株对头孢唑肟的抗性也降低 | 第45-46页 |
3.1.4 敲除株有更高的自溶速率 | 第46-47页 |
3.1.5 敲除株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有变化 | 第47-51页 |
3.1.6 SpoVG蛋白可以结合lytN、femA和lytSR启动子区域 | 第51-53页 |
3.1.7 敲除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抗性无明显变化 | 第53-54页 |
3.1.8 敲除株细胞壁厚度无明显变化 | 第54-55页 |
3.2 讨论 | 第55-59页 |
3.2.1 抗生素抗性与转录水平变化的基因 | 第55-56页 |
3.2.2 青霉素结合蛋白与附属因子 | 第56页 |
3.2.3 SpoVG特异性识别序列 | 第56-57页 |
3.2.4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