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基础隔震概述 | 第14-16页 |
1.2.1 基础隔震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2.2 基础隔震技术的优点 | 第15-16页 |
1.3 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隔震结构的本构关系和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橡胶支座的性能参数 | 第20-24页 |
2.2.1 橡胶支座的竖向性能 | 第20-21页 |
2.2.2 橡胶支座的水平性能 | 第21-24页 |
2.3 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第24-29页 |
2.3.1 单向恢复力模型 | 第24-27页 |
2.3.2 双向恢复力模型 | 第27-29页 |
2.4 抗震设计方法 | 第29-35页 |
2.4.1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29-32页 |
2.4.2 时程分析法 | 第32-35页 |
2.5 总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双向非线性单质点隔震体系的计算方法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单质点隔震体系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方程 | 第38页 |
3.3 隔震体系地震基本反应的线性与非线性分析对比 | 第38-42页 |
3.3.1 隔震体系线性与非线性分析计算下的加速度反应对比 | 第38-41页 |
3.3.2 隔震体系线性与非线性计算下位移反应对比 | 第41-42页 |
3.4 单向隔震体系与双向隔震体系地震基本反应对比 | 第42-49页 |
3.4.1加速度反应对比 | 第42-43页 |
3.4.2 位移反应对比 | 第43-44页 |
3.4.3 支座力-位移滞回曲线 | 第44-46页 |
3.4.4 时程曲线分析 | 第46-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单质点双向非线性隔震体系双向地震基本反应谱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屈重比的取值 | 第51-53页 |
4.3 罕遇地震作用下铅芯叠层橡胶垫的动力参数取值 | 第53-58页 |
4.3.1 隔震支座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参数取值 | 第54-55页 |
4.3.2 隔震支座在8.5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参数取值 | 第55-57页 |
4.3.3 隔震支座在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参数取值 | 第57-58页 |
4.4 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动力参数取值的验算 | 第58-61页 |
4.4.1 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参数取值验算 | 第58-59页 |
4.4.2 8.5度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参数取值验算 | 第59-60页 |
4.4.3 9度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参数取值验算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Benchmark模型下橡胶支座隔震层体系相关参数计算分析研究 | 第62-80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Benchmark模型及结构参数 | 第62-66页 |
5.2.1 Benchmark模型介绍 | 第62-64页 |
5.2.2 Benchmark模型的结构参数 | 第64-66页 |
5.3 Benchmark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66-69页 |
5.3.1 Benchmark模型上部结构的运动方程 | 第66-68页 |
5.3.2 Benchmark模型隔震体系的运动方程 | 第68-69页 |
5.4 各级设防烈度下Benchmark模型隔震层屈重比算例及分析 | 第69-79页 |
5.4.1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Benchmark模型隔震体系的反应分析 | 第69-73页 |
5.4.2 8.5度罕遇地震作用下Benchmark模型隔震体系的反应分析 | 第73-76页 |
5.4.3 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Benchmark模型隔震体系的反应分析 | 第76-79页 |
5.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125页 |
附录A 92个隔震支座所对应的坐标位置 | 第86-87页 |
附录B 第三章其他三条地震波统计 | 第87-88页 |
附录C 第三章其他波计算结果 | 第88-94页 |
附录D 第五章其他波计算结果 | 第94-124页 |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