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性资本市场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概念及定位 | 第14-15页 |
·资本市场的概念 | 第14页 |
·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概念及构成 | 第14-15页 |
·区域资本市场的定位 | 第15页 |
·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 | 第15-17页 |
·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区域资本市场的作用 | 第16-17页 |
·区域性资本市场构建的目标 | 第17-18页 |
·充分利用地方资本,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 第17页 |
·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规模,使资本资源优化配置 | 第17-18页 |
第3章 中外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比较 | 第18-28页 |
·国外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 | 第18-21页 |
·美国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 第18页 |
·日本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英国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印度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国外区域性资本市场市场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21-23页 |
·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行政干预 | 第21页 |
·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 | 第21-22页 |
·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 | 第22-23页 |
·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现状 | 第23-24页 |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4-26页 |
·缺乏低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难 | 第24页 |
·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内部尚存缺陷 | 第24-25页 |
·以场内发行和交易为主,场外发行和交易市场不发育 | 第25页 |
·资本市场缺乏进退机制,上市公司质量不高 | 第25-26页 |
·我国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8页 |
·完善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 | 第26页 |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 第26-27页 |
·弥补我国主板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构建与运作——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 第28-44页 |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经济发展背景及资金需求状况 | 第28-29页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概况 | 第28-29页 |
·区域发展的资金需求状况 | 第29页 |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资金供给状况分析 | 第29-33页 |
·各项存款高速增长,银行体系风险加大 | 第29-30页 |
·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小,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 第30-31页 |
·银行主要提供短期资金,企业长期资金缺乏保障 | 第31页 |
·国有金融资产比例过高,金融效率低下 | 第31-32页 |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有限,与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对称 | 第32-33页 |
·黄河三角洲区域资金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 第33页 |
·资本市场落后,尤其缺乏低层次的市场 | 第33-34页 |
·黄河三角洲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构建 | 第34-44页 |
·区域性资本市场构建的原则 | 第34-35页 |
·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交易平台 | 第35-38页 |
·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的主体 | 第38-41页 |
·制定区域性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41-44页 |
第5章 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运作的保障措施 | 第44-52页 |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市场参与者利益 | 第44页 |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 | 第44-45页 |
·实施“信用工程”,规范市场信用秩序 | 第45-46页 |
·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监管体系 | 第46-49页 |
·建立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 | 第47-49页 |
·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 | 第49-52页 |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 第49-51页 |
·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谨慎运用政策调控工具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