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目标 | 第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1 洞穴形态特征分析 | 第17页 |
1.5.2 洞穴岩石微形态成因及分类 | 第17-18页 |
1.5.3 微形态的指示作用和洞穴发育演化过程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2.1 地层及地质 | 第21-23页 |
2.2.2 含水层单元 | 第23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3-25页 |
2.3.1 洞穴洞道形态测量 | 第23-24页 |
2.3.2 洞壁岩石痕迹的测量 | 第24-25页 |
3 洞道空间展布特征 | 第25-30页 |
3.1 平面形态展布特征 | 第26-28页 |
3.2 剖面形态展布特征 | 第28-30页 |
4 洞穴岩石微形态及其分类 | 第30-56页 |
4.1 洞穴岩石微形态的分布规律 | 第30-32页 |
4.2 典型洞穴岩石微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32-51页 |
4.2.1 流痕类 | 第33-40页 |
4.2.2 窝穴类 | 第40-45页 |
4.2.3 溶蚀管类 | 第45-47页 |
4.2.4 沟槽类 | 第47-49页 |
4.2.5 突出物类 | 第49-51页 |
4.3 老黄龙洞岩石微形态分类 | 第51-56页 |
4.3.1 分类原则 | 第51-52页 |
4.3.2 分类方案 | 第52-56页 |
5 老黄龙洞洞穴岩石微形态指示意义及发育演化过程初探 | 第56-63页 |
5.1 水文水动力特征 | 第56-59页 |
5.2 岩石微形态指示作用及洞穴演化发育过程 | 第59-63页 |
5.2.1 岩石微形态的指示作用 | 第59-60页 |
5.2.2 洞穴演化发育过程初探 | 第60-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6.2.1 不足 | 第65-66页 |
6.2.2 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