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交媒体信息异化的案例分析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页
    1.5 创新点第13-15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5-20页
    2.1 社交媒体的基本概念第15-17页
        2.1.1 社交媒体的定义第15-16页
        2.1.2 社交媒体的特性第16页
        2.1.3 社交媒体的类型第16-17页
    2.2 信息异化的基本概念第17-20页
        2.2.1 异化的定义第17-18页
        2.2.2 信息异化的概念第18页
        2.2.3 社交媒体的信息异化第18-20页
第3章 南京特大微信销售假药案例分析第20-26页
    3.1 微信平台信息异化的表现第20-22页
        3.1.1 微信用户信息泄露第20-22页
        3.1.2 利益驱动微信诈骗犯罪第22页
    3.2 微信平台信息异化原因分析第22-24页
        3.2.1 发布信息监管不到位第22-23页
        3.2.2 微信用户管控不足第23-24页
    3.3 微信平台信息异化的控制第24-26页
        3.3.1 加强微信用户信息素养第24-25页
        3.3.2 规范微信平台法规第25-26页
第4章 社交媒体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第26-37页
    4.1 信息产生方面第26-30页
        4.1.1 污秽信息第26-27页
        4.1.2 信息版权第27-28页
        4.1.3 信息超载第28-29页
        4.1.4 信息安全第29-30页
    4.2 信息传播方面第30-33页
        4.2.1 信息焦虑第30-31页
        4.2.2 信息崇拜第31页
        4.2.3 信息饥饿第31-32页
        4.2.4 信息泄露第32-33页
    4.3 信息利用方面第33-37页
        4.3.1 信息操纵第33-34页
        4.3.2 信息剩余第34-35页
        4.3.3 信息犯罪第35-36页
        4.3.4 信息窄化第36-37页
第5章 社交媒体信息异化的原因分析第37-47页
    5.1 政治因素第37-39页
        5.1.1 社会地位和能力的倾斜第37-38页
        5.1.2 舆论制造者的串联示威第38-39页
    5.2 经济因素第39-41页
        5.2.1 社交媒体的利益驱动第39-40页
        5.2.2 不法分子的借机牟利第40-41页
    5.3 心理因素第41-44页
        5.3.1 心理机制的失衡第41-42页
        5.3.2 用户从众心理的加强第42-44页
    5.4 技术因素第44-47页
        5.4.1 信息传播途径的变革第44-45页
        5.4.2 去语境化发展不完善第45-47页
第6章 社交媒体信息异化问题的控制第47-53页
    6.1 从用户层面加以管控第47-49页
        6.1.1 提高社交媒体用户信息素养第47页
        6.1.2 加强伦理道德法制宣传教育第47-48页
        6.1.3 提升发布内容原著版权意识第48-49页
    6.2 从社交媒体层面加以管控第49-51页
        6.2.1 控制信息资源质量及数量第49-50页
        6.2.2 强化信息安全技术第50-51页
    6.3 从政府层面加以管控第51-53页
        6.3.1 成立行业监督协会第51页
        6.3.2 建立社交媒体的法律法规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变迁:绥化电视台口述史
下一篇:个性化需要视角下的超链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