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径流变化驱动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1.2.1 环境变化研究 | 第14-15页 |
| 1.2.2 水文气象要素研究 | 第15-17页 |
| 1.2.3 干旱与极端气候研究 | 第17-19页 |
| 1.2.4 土地利用与植被指数 | 第19-20页 |
| 1.2.5 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 | 第20-2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 | 第25-29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2.1.2 地形与地貌 | 第25-26页 |
| 2.1.3 气象与水文 | 第26-27页 |
| 2.2 研究资料 | 第27-29页 |
| 2.2.1 气象资料 | 第27页 |
| 2.2.2 水文资料 | 第27页 |
| 2.2.3 土地利用资料 | 第27页 |
| 2.2.4 植被指数资料 | 第27-29页 |
| 3 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分析 | 第29-53页 |
| 3.1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3.1.1 时间序列变异性 | 第29页 |
| 3.1.2 时间序列趋势项 | 第29-30页 |
| 3.1.3 时间序列周期性 | 第30-31页 |
| 3.2 黄河源区降水变化 | 第31-38页 |
| 3.2.1 年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 第31-34页 |
| 3.2.2 季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 第34-36页 |
| 3.2.3 月尺度降水时空变化 | 第36-38页 |
| 3.3 黄河源区气温变化 | 第38-44页 |
| 3.3.1 年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 第38-41页 |
| 3.3.2 季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 第41-43页 |
| 3.3.3 .月尺度气温时空变化 | 第43-44页 |
| 3.4 黄河源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 第44-50页 |
| 3.4.1 年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 第44-47页 |
| 3.4.2 季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 第47-48页 |
| 3.4.3 月尺度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 | 第48-5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4 干旱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分析 | 第53-79页 |
| 4.1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 4.1.1 干旱指标计算 | 第53页 |
| 4.1.2 极端指标计算 | 第53-54页 |
| 4.2 黄河源区干旱情况时空变化 | 第54-62页 |
| 4.2.1 年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 第55-58页 |
| 4.2.2 季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 第58-61页 |
| 4.2.3 月尺度干旱时空变化 | 第61-62页 |
| 4.3 黄河源区极端气候时空变化 | 第62-77页 |
| 4.3.1 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 第62-68页 |
| 4.3.2 极端气温时空变化 | 第68-7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 第79-97页 |
| 5.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 第79-84页 |
| 5.1.1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 | 第79-83页 |
| 5.1.2 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 第83-84页 |
| 5.2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 第84-94页 |
| 5.2.1 植被覆盖年尺度变化 | 第84-88页 |
| 5.2.2 植被覆盖季节尺度变化 | 第88-90页 |
| 5.2.3 植被覆盖月尺度变化 | 第90-9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 6 径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 第97-131页 |
| 6.1 研究方法 | 第97-100页 |
| 6.1.1 相关性研究 | 第97页 |
| 6.1.2 贡献率计算 | 第97-100页 |
| 6.2 径流变化分析 | 第100-102页 |
| 6.2.1 年尺度径流变化 | 第100-101页 |
| 6.2.2 季尺度径流变化 | 第101页 |
| 6.2.3 月尺度径流变化 | 第101-102页 |
| 6.3 径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第102-123页 |
| 6.3.1 径流与降水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 6.3.2 径流与气温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 6.3.3 径流与潜在蒸散发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 6.3.4 径流与干旱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 6.3.5 径流与极端气候的关系 | 第108-121页 |
| 6.3.6 径流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第121-122页 |
| 6.3.7 径流与NDVI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 6.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研究 | 第123-128页 |
| 6.4.1 SCRAQ方法结果 | 第124-125页 |
| 6.4.2 Budyko弹性系数法结果 | 第125-126页 |
| 6.4.3 贡献率结果讨论 | 第126-128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 7.1 结论 | 第131-133页 |
| 7.2 展望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