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效率违约理论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效率违约的理论沿革 | 第10-13页 |
一、效率违约理论的产生与最初发展 | 第10-12页 |
二、效率违约理论最新发展成果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6页 |
一、效率违约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法律特征 | 第14页 |
三、效率违约理论核心——可预见性规则与经济损失规则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效率违约的分类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效率违约与其它相关制度比较分析 | 第17-20页 |
一、效率违约与我国预期违约制度比较分析 | 第17-18页 |
二、效率违约与情事变更制度比较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效率违约的理论依据及评价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效率违约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一、英美法系中“违约行为”不具有道德非难性 | 第20-21页 |
二、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 | 第21-22页 |
三、损害赔偿是首要的救济方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评价 | 第23-27页 |
一、效率违约的价值 | 第23-24页 |
二、效率违约理论的局限性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效率违约对我国合同法的借鉴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效率违约在我国合同法中借鉴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2页 |
一、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缺陷 | 第27-29页 |
二、效率违约理论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进行借鉴的具体问题研究 | 第32-41页 |
一、完善我国合同的规定 | 第32-34页 |
二、对效率违约滥用的规制 | 第34-35页 |
三、效率违约的损害赔偿计算 | 第35-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