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4-28页 |
| 1.1 Y形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1.1.1 Y形桩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 1.1.2 Y形桩施工设备的开发研究 | 第18-20页 |
| 1.1.3 Y形桩的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 | 第20-21页 |
| 1.2 透明土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1.2.1 透明土试验的原理 | 第22页 |
| 1.2.2 透明土试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1.4 技术线路 | 第27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2 透明土配置及模型试验装置开发研究 | 第28-38页 |
| 2.1 概述 | 第28页 |
| 2.2 透明土模型试验装置开发 | 第28-36页 |
| 2.2.1 试验系统的优化 | 第28-29页 |
| 2.2.2 透明土配置的改进 | 第29-32页 |
| 2.2.3 模型桩选择与制作 | 第32-33页 |
| 2.2.4 模型槽的选择与制作 | 第33-34页 |
| 2.2.5 其他试验设备的设置 | 第34-36页 |
| 2.3 粒子图像测速程序(Geo-PIV) | 第36-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圆桩和Y形桩的透明土单桩模型对比试验研究 | 第38-56页 |
| 3.1 概述 | 第38页 |
| 3.2 激光强度对散斑场的影响研究 | 第38-42页 |
| 3.3 圆桩和Y形桩单桩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 第42-55页 |
| 3.3.1 单桩沉桩对比模型试验 | 第42-49页 |
| 3.3.2 单桩分级堆载对比模型试验 | 第49-5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4 考虑异形效应的Y形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56-66页 |
| 4.1 概述 | 第56页 |
| 4.2 经典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56-60页 |
| 4.3 Y形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 | 第60-65页 |
| 4.3.1 改进的Berezantze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 4.3.2 等代圆半径r_0的计算思路 | 第61页 |
| 4.3.3 个例说明 | 第61-63页 |
| 4.3.4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 4.3.5 实例验证 | 第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圆桩和Y形桩的透明土群桩模型对比试验研究 | 第66-82页 |
| 5.1 概述 | 第66页 |
| 5.2 群桩沉桩对比模型试验 | 第66-74页 |
| 5.2.1 圆桩群桩沉桩模型试验 | 第66-70页 |
| 5.2.2 Y形桩群桩沉桩模型试验 | 第70-74页 |
| 5.3 群桩分级堆载对比模型试验 | 第74-79页 |
| 5.3.1 圆桩群桩分级堆载模型试验 | 第74-76页 |
| 5.3.2 Y桩群桩分级堆载模型试验 | 第76-79页 |
| 5.4 Geo-PIV程序的使用注意事项 | 第7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 6.1 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82-83页 |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