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一、绪论 | 第9-20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3、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 2、实地观察法 | 第14页 |
| 3、访谈法 | 第14-15页 |
| 4、行动研究法 | 第15页 |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机构养老 | 第15-16页 |
| 2、半失能老人 | 第16页 |
| 3、人本治疗模式 | 第16-17页 |
| (六)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1、人本主义理论 | 第17页 |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 3、社会重建理论 | 第18页 |
| 4、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20页 |
| 二、深圳市Q机构中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困境分析 | 第20-25页 |
| (一) Q养老机构的背景资料 | 第20页 |
| (二) 机构中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 | 第20-22页 |
| (三) Q机构半失能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 第22-25页 |
| 1、心理方面,半失能老人对自身认知有偏差 | 第22页 |
| 2、生活方面,半失能老人缺少有效的照料 | 第22-23页 |
| 3、精神方面,半失能老人缺乏足够的关爱 | 第23页 |
| 4、身体康复方面,半失能老人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 | 第23-25页 |
| 三、人本治疗模式介入半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5-29页 |
| (一) 必要性分析 | 第25-27页 |
| 1、可以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科学化、人性化的服务 | 第25-26页 |
| 2、有利于开展机构养老工作和完善模式 | 第26页 |
| 3、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26-27页 |
| (二) 可行性分析 | 第27-29页 |
| 1、人本治疗模式在半失能老人适应机构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 第27页 |
| 2、社会工作方法在半失能老人适应机构养老问题方面的运用对比 | 第27-29页 |
| 四、人本治疗模式介入半失能老人适应机构养老的实务过程 | 第29-48页 |
| (一)“欢迎来新家” | 第30-45页 |
| 1、案主基本情况 | 第30页 |
| 2、接案并与案主建立关系 | 第30-31页 |
| 3、个案背景资料 | 第31-32页 |
| 4、问题的分析 | 第32-33页 |
| 5、协定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 | 第33-35页 |
| 6、介入过程 | 第35-43页 |
| 7、效果评估 | 第43-44页 |
| 8、结案 | 第44-45页 |
| (二)介入的成效与不足 | 第45-48页 |
| 1、取得的成效 | 第45-46页 |
| 2、存在的不足 | 第46-48页 |
| 五、社工介入半失能老人适应机构养老服务的总结与建议 | 第48-52页 |
| (一) 经验总结 | 第48-49页 |
| 1、服务理念上,以人为本,从服务对象出发 | 第48页 |
| 2、服务过程中,灵活掌握并运用沟通技巧 | 第48页 |
| 3、服务群体认知上,建构半失能老人的自信心 | 第48-49页 |
| (二) 发展建议 | 第49-52页 |
| 1、倡导关爱半失能老人,完善养老机构环境 | 第49-50页 |
| 2、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 第50页 |
| 3、积极建言献策,加强社区治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50-52页 |
| 六、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