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 | 第15-17页 |
1.2.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9页 |
1.2.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维护对策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空巢老人 | 第21页 |
2.1.2 心理健康 | 第21-22页 |
2.1.3 老年人心理健康 | 第22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2.2.1 精神分析理论 | 第22-24页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4页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3.1 抽样调查法 | 第25页 |
2.3.2 数理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2.3.3 SCL-90量表测试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唐山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第28-45页 |
3.1 我国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 | 第28-29页 |
3.2 唐山市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设计 | 第30-32页 |
3.3.1 调查目的 | 第30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3.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0页 |
3.3.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0-31页 |
3.3.5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3.4 个人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35页 |
3.4.1 性别情况 | 第32-33页 |
3.4.2 年龄分布 | 第33页 |
3.4.3 家庭状况 | 第33-34页 |
3.4.4 子女关系 | 第34页 |
3.4.5 文化程度 | 第34-35页 |
3.4.6 收入水平 | 第35页 |
3.4.7 身体健康状况 | 第35页 |
3.4.8 业余爱好 | 第35页 |
3.5 SCL-90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40页 |
3.5.1 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2 年龄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7页 |
3.5.3 家庭状况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7页 |
3.5.4 夫妻感情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5 子女关系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8页 |
3.5.6 文化程度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7 收入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9页 |
3.5.8 躯体健康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9页 |
3.5.9 业余爱好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唐山市空巢老人影响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3.6.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 第40-41页 |
3.6.2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第41-42页 |
3.6.3 政府资源投入不够到位 | 第42-43页 |
3.6.4 空巢老人自身“空巢心理” | 第43-45页 |
第4章 国内外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保障经验借鉴 | 第45-49页 |
4.1 新加坡老年心理健康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4.1.1 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 第45页 |
4.1.2 出台法律为赡养老年人提供保障 | 第45-46页 |
4.1.3 政府鼓励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 | 第46页 |
4.2 德国老年心理健康的社会保障借鉴 | 第46-47页 |
4.2.1 养老保险占主导地位 | 第46页 |
4.2.2 公共管理部门出台退休延后政策 | 第46页 |
4.2.3 健全养老保险金的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4.3 上海市老年心理健康的社会保障借鉴 | 第47-49页 |
4.3.1 坚持发挥家庭养老与社会照料相结合 | 第47页 |
4.3.2 公共管理部门鼓励“就近养老”模式 | 第47页 |
4.3.3 公共部门提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 第47-48页 |
4.3.4 完善老年人活动设施和医疗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第5章 唐山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保障策略 | 第49-55页 |
5.1 完善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49-50页 |
5.1.1 提供优惠政策减轻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 | 第49页 |
5.1.2 设立养老基金,为高龄、低保、孤寡的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 | 第49-50页 |
5.1.3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 第50页 |
5.2 促进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开展有益健康的活动 | 第50-52页 |
5.2.1 加快社区养老机构建设 | 第50-51页 |
5.2.2 开展有益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活动 | 第51页 |
5.2.3 建立社区内的空巢老人互助社团 | 第51页 |
5.2.4 提供街邻、亲属对空巢老人的情感支持 | 第51-52页 |
5.3 强化空巢老人与子女的情感联系 | 第52-53页 |
5.3.1 增大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情感投入” | 第52页 |
5.3.2 加强血缘和亲情的慰藉 | 第52-53页 |
5.4 倡导积极健康的老年心理 | 第53-55页 |
5.4.1 保持积极乐观知足常乐的心态 | 第53页 |
5.4.2 丰富空巢老人的文化生活 | 第53-54页 |
5.4.3 强化空巢老人异常心理的识别与防范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