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稻纵卷叶螟寄主定位及其气味结合蛋白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缩略语表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1 稻纵卷叶螟简介第15-16页
        1.1.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第15页
        1.1.2 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第15页
        1.1.3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第15-16页
    1.2 植物挥发性物质第16-17页
        1.2.1 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及种类第16页
        1.2.2 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识别第16-17页
    1.3 昆虫的嗅觉感器第17页
    1.4 昆虫的化学感受第17-18页
    1.5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第18-22页
        1.5.1 气味结合蛋白的特征第18-19页
        1.5.2 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布第19-20页
        1.5.3 气味结合蛋白的三维结构第20-21页
        1.5.4 气味结合蛋白的功能研究第21-22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稻纵卷叶螟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第23-3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3-25页
        2.1.1 供试昆虫第23-24页
        2.1.2 供试试剂第24页
        2.1.3 稻纵卷叶螟对寄主挥发物的EAG反应第24-25页
        2.1.4 稻纵卷叶螟对具电生理活性物质的梯度EAG反应第25页
        2.1.5 数据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2.2.1 稻纵卷叶螟对寄主挥发物的EAG反应第25-28页
        2.2.2 稻纵卷叶螟对具电生理活性物质EAG反应的梯度试验第28-31页
    2.3 讨论第31-33页
第三章 稻纵卷叶螟对非转基因及转基因水稻的产卵选择第33-4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3-36页
        3.1.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3.1.2 电子鼻测定第34页
        3.1.3 挥发物的收集与鉴定第34-35页
        3.1.4 叶片表面硅细胞和绒毛密度分析第35页
        3.1.5 生物学测定第35-36页
        3.1.6 数据分析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3.2.1 电子鼻分析第36-38页
        3.2.2 挥发物的分离鉴定第38-40页
        3.2.3 绒毛和硅细胞密度第40-41页
        3.2.4 生物学测定第41-42页
    3.3 讨论第42-44页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触角感器的显微观察第44-53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4.1.1 供试昆虫第44页
        4.1.2 稻纵卷叶螟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第44页
        4.1.3 稻纵卷叶螟触角的透射电镜观察第44-45页
        4.1.4 感器分类及数据处理第4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4.2.1 毛形感器第45-46页
            4.2.1.1 毛形感器Ⅰ(STⅠ)第45页
            4.2.1.2 毛形感器Ⅱ(STⅡ)第45-46页
            4.2.1.3 毛形感器Ⅲ(STⅢ)第46页
            4.2.1.4 毛形感器Ⅳ(STⅣ)第46页
        4.2.2 锥形感器第46-48页
            4.2.2.1 锥形感器Ⅰ(SBⅠ)第47页
            4.2.2.2 锥形感器Ⅱ(SBⅡ)第47-48页
            4.2.2.3 锥形感器Ⅲ(SBⅢ)第48页
            4.2.2.4 锥形感器Ⅳ(SBⅣ)第48页
        4.2.3 腔锥形感器第48-49页
        4.2.4 栓锥形感器第49页
            4.2.4.1 栓锥形感器Ⅰ第49页
            4.2.4.2 栓锥形感器Ⅱ第49页
        4.2.5 鳞形感器第49-50页
        4.2.6 B?hm鬃毛第50页
        4.2.7 耳形感器第50-51页
        4.2.8 坛形感器第51页
    4.3 讨论第51-53页
第五章 稻纵卷叶螟触角cDNA文库构建及气味结合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第53-61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53-56页
        5.1.1 供试昆虫与实验试剂第53-54页
        5.1.2 cDNA文库的构建和OBP的筛选第54-55页
            5.1.2.1 稻纵卷叶螟触角总RNA的提取和纯化第54页
            5.1.2.2 稻纵卷叶螟触角cDNA文库构建第54页
            5.1.2.3 序列及进化树分析第54-55页
        5.1.3 稻纵卷叶螟CmedOBPs的组织分布第55页
        5.1.4 稻纵卷叶螟CmedOBPs的时空表达第55-5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6-58页
        5.2.1 EST克隆与鉴定第56-57页
        5.2.2 稻纵卷叶螟嗅觉基因的同源比对第57页
        5.2.3 进化树分析第57-58页
        5.2.4 稻纵卷叶螟OBP的时空表达分析第58页
    5.3 讨论第58-61页
第六章 稻纵卷叶螟气味结合蛋白的功能分析第61-79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61-66页
        6.1.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6.1.1.1 寄主挥发物第61-62页
            6.1.1.2 供试试剂第62页
        6.1.2 稻纵卷叶螟基因克隆与测序第62-63页
        6.1.3 CmedOBPs的表达纯化第63页
        6.1.4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第63-64页
        6.1.5 同源建模第64页
        6.1.6 分子对接第64-65页
        6.1.7 CmedOBPs基因的干扰及qPCR检测第65页
            6.1.7.1 PCR扩増第65页
            6.1.7.2 dsRNA合成第65页
            6.1.7.3 dsRNA注射及qPCR检测第65页
        6.1.8 CmedOBPs干扰后的触角电位检测第65-6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6-76页
        6.2.1 CmedOBPs的原核表达和纯化第66页
        6.2.2 CmedOBPs的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第66-67页
        6.2.3 CmedOBPs混合物与寄主挥发物的荧光结合第67-70页
        6.2.4 三维结构模型第70页
        6.2.5 CmedOBPs与配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第70-74页
        6.2.6 RNA干扰后CmedOBPs的特异性表达第74页
        6.2.7 RNA干扰后对寄主挥发物的EAG反应第74-76页
    6.3 讨论第76-7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创新点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1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1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萨裸裂尻鱼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研究
下一篇:钯催化炔卤化合物偶联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