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工程论文--海洋空间利用论文

莱州湾东岸人工岛群用海布局优化及方法推广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前言第12-20页
    0.1 研究意义第12-13页
    0.2 研究现状第13-18页
        0.2.1 围填海布局优化研究第13-14页
        0.2.2 莱州湾东岸沿岸输沙研究第14-15页
        0.2.3 莱州湾围填海冲淤演变研究第15页
        0.2.4 砂质海岸侵蚀与对策研究第15-16页
        0.2.5 人工岛建设现状第16-18页
    0.3 研究内容第18页
    0.4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18-20页
        0.4.1 创新点第18-19页
        0.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 莱州湾东岸区域概况第20-43页
    1.1 范围和位置第20页
    1.2 环境状况第20-32页
        1.2.1 气象第20-22页
        1.2.2 海洋水文第22-25页
        1.2.3 地质地貌第25-28页
        1.2.4 泥沙条件第28-31页
        1.2.5 岸滩稳定性第31-32页
    1.3 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第32-43页
        1.3.1 龙口港第32-33页
        1.3.2 龙口市人工岛群第33-39页
        1.3.3 招远市人工岛群第39-43页
2 资料处理与分析第43-76页
    2.1 莱州湾东岸海岸线变化分析第43-47页
        2.1.1 资料情况第43-45页
        2.1.2 岸线变化分析第45-47页
    2.2 研究区水深地形变化分析第47-49页
        2.2.1 资料情况第47页
        2.2.2 分析方法第47页
        2.2.3 水深地形分析结果第47-49页
    2.3 岸滩剖面测量及分析第49-54页
    2.4 莱州湾东岸地形地貌数值模拟分析第54-76页
        2.4.1 泥沙运动控制方程第54页
        2.4.2 沉积物沉积和侵蚀计算公式第54-60页
        2.4.3 输入参数确定第60页
        2.4.4 人工岛群附近海域现状冲淤特征第60-63页
        2.4.5 龙口市人工岛群实施后的冲淤特征第63-71页
        2.4.6 招远市人工岛群实施后的冲淤特征第71-76页
3 人工岛群用海布局优化评估方法及推广应用第76-108页
    3.1 人工岛群用海布局优化评估指标和模型研究第76-83页
        3.1.1 人工岛式围填海布局优化评估指标第77-82页
        3.1.2 人工岛式围填海布局优化评估模型第82页
        3.1.3 围填海布局评估结果等级划分第82-83页
    3.2 莱州湾东岸人工岛群应用第83-88页
        3.2.1 龙口市人工岛群(7个人工岛)第83-84页
        3.2.2 龙口市人工岛群(16个人工岛)第84-86页
        3.2.3 招远市人工岛群(4个人工岛)第86-87页
        3.2.4 小结第87-88页
    3.3 用海布局优化评估方法的推广应用第88-108页
        3.3.1 多突堤式围填海布局优化评估方法及应用第91-97页
        3.3.2 区块组团式围填海布局优化评估方法及应用第97-108页
4 莱州湾东岸岸滩蚀淤预测第108-117页
    4.1 泥沙运动计算方法第108-109页
    4.2 人工岛群建设前沿岸输沙的变化第109-112页
    4.3 人工岛群建设后沿岸输沙的变化第112-116页
    4.4 人工岛群建设前后沿岸输沙对比分析第116页
    4.5 岸滩蚀淤预测与实测岸滩剖面结果对比分析第116页
    4.6 人工岛群实施对沙质海滩资源的长期影响分析第116-117页
5 研究区砂质海岸防护对策第117-123页
    5.1 砂质海岸侵蚀原因分析第117-118页
    5.2 砂质海岸侵蚀防护措施第118-123页
6 结论与认识第123-127页
    6.1 结论第123-125页
    6.2 认识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个人简历第133-13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34-136页
附件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里兹湾周边海域南极底层水的来源及长期变化研究
下一篇:海洋降水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态提取与时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