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吸收、积累砷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响应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土壤中砷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 | 第17-18页 |
1.2.2 砷的危害 | 第18-19页 |
1.2.3 植物对砷吸收、累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4 土壤砷污染修复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本研究的特色 | 第23页 |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旱稻品种的筛选 | 第25-39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6-27页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2.1 不同基因型旱稻对砷耐性 | 第27-30页 |
2.2.2 不同基因型旱稻不同器官中砷含量 | 第30-33页 |
2.2.3 不同基因型旱稻对砷的富集及转移的差异 | 第33-36页 |
2.3 讨论 | 第36-37页 |
2.3.1 砷对旱稻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2.3.2 不同基因型旱稻对砷的吸收和转移 | 第36-37页 |
2.3.3 糙米中砷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旱稻对砷的吸收、累积差异 | 第39-48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3.1.3 样品处理和测定 | 第40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2.1 不同基因旱稻各器官中的砷的含量及分配 | 第40-43页 |
3.2.2 不同基因旱稻根表铁膜中砷的差异 | 第43-46页 |
3.3 讨论 | 第46页 |
3.3.1 不同基因型旱稻的砷吸收、累积 | 第46页 |
3.3.2 旱稻根表铁膜中的砷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旱稻砷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第48-58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4.1.3 样品处理和测定 | 第48-49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9-56页 |
4.2.1 不同基因型旱稻的生物学指标差异 | 第49-52页 |
4.2.1.1 株高、根长、分蘖数 | 第49-52页 |
4.2.2 不同基因旱稻对砷胁迫的生理反应 | 第52-56页 |
4.3 讨论 | 第56-57页 |
4.3.1 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旱稻的生长发育 | 第56-57页 |
4.3.2 抗氧化酶系统对砷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