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Z160悬臂式掘进机工作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悬臂式掘进机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1 国内外掘进机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掘进机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3 掘进机相关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掘进机行走机构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履带与车辆地面力学研究 | 第13-15页 |
1.3.3 悬臂式掘进机截割部的研究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悬臂式掘进机 | 第16-26页 |
2.1 概述 | 第16-17页 |
2.2 悬臂式掘进机的主要结构 | 第17-22页 |
2.2.1 行走部 | 第17-18页 |
2.2.2 截割部 | 第18-21页 |
2.2.3 支撑装置 | 第21-22页 |
2.2.4 本体部 | 第22页 |
2.2.5 运输机 | 第22页 |
2.3 掘进机液压系统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掘进机虚拟样机建模和运动学仿真 | 第26-52页 |
3.1 RecurDyn软件简介 | 第26-27页 |
3.2 悬臂式掘进机虚拟样机建模 | 第27-42页 |
3.2.1 模型简化 | 第27-28页 |
3.2.2 行走部建模 | 第28-35页 |
3.2.3 建立液压缸子系统 | 第35-37页 |
3.2.4 截割部建模 | 第37-40页 |
3.2.5 支撑机构建模 | 第40-41页 |
3.2.6 本体部建模 | 第41页 |
3.2.7 掘进机整机模型 | 第41-42页 |
3.3 掘进机运动学仿真 | 第42-50页 |
3.3.1 仿真工况设定 | 第43页 |
3.3.2 驱动及仿真参数设定 | 第43页 |
3.3.3 运动学仿真 | 第43-49页 |
3.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掘进机履带板参数优化 | 第52-66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52页 |
4.2 车辆地面力学理论 | 第52-59页 |
4.2.1 履带的接地比压 | 第52-54页 |
4.2.2 履带行驶阻力 | 第54-57页 |
4.2.3 履带车辆的附着力 | 第57-59页 |
4.3 优化模型搭建及求解 | 第59-62页 |
4.3.1 确定目标函数 | 第59页 |
4.3.2 优化变量的确定 | 第59页 |
4.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59-61页 |
4.3.4 求解方法 | 第61-62页 |
4.3.5 利用Matlab实现遗传算法 | 第62页 |
4.4 EBZ160掘进机履带板参数优化 | 第62-64页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悬臂式掘进机工作过程动力学仿真 | 第66-78页 |
5.1 掘进机截割头截割 | 第66-73页 |
5.1.1 截割头受力分析 | 第66-69页 |
5.1.2 截割过程仿真 | 第69-70页 |
5.1.3 仿真并求解截割过程 | 第70-73页 |
5.2 掘进机钻进工况仿真 | 第73-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