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焊接一般性问题论文--焊接自动化技术论文

全位置管道自动焊行走系统摩擦驱机理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课题的目标第10页
    1.3 课题的意义第10-11页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1-13页
        1.4.1 建立全位置管道自动焊机的模型第11页
        1.4.2 建立自动焊机在不同焊接状态下的力学模型第11页
        1.4.3 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压力与下压位移的关系第11-12页
        1.4.4 滚动摩擦力分析第12页
        1.4.5 摩擦轮打滑与轨道磨损分析第12-13页
第二章 自动焊机的静力分析第13-25页
    2.1 全位置管道自动焊摩擦驱动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第13-23页
        2.1.1 平焊开始位置的静力分析第14-15页
        2.1.2 平焊与立焊过渡区的静力分析第15-18页
        2.1.3 立焊位置的静力分析第18-19页
        2.1.4 立焊与仰焊过渡区的静力分析第19-21页
        2.1.5 仰焊结束位置的静力分析第21-23页
    2.2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三章 不同材料轨道受压时的力学分析第25-51页
    3.1 轨道材料的初步选择第25-26页
    3.2 理论分析第26-34页
        3.2.1 赫兹模型的接触反力第26-30页
        3.2.2 非赫兹模型的接触反力第30-34页
    3.3 接触反力的有限元分析第34-35页
    3.4 接触反力的实验分析第35-37页
    3.5 接触反力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第37-46页
        3.5.1 锌白铜(BZn16)的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37-40页
        3.5.2 多种材料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第40-43页
        3.5.3 多种材料的试验分析结果第43-46页
    3.6 数据对比分析第46-49页
    3.7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弹塑性模型下的滚动摩擦力分析第51-71页
    4.1 夹紧参数的确定第51-53页
    4.2 滚动摩擦的弹塑性理论第53-55页
    4.3 有限元模型与实验平台的建立第55-56页
    4.4 滚动摩擦力分析结果第56-69页
        4.4.1 锌白铜(BZn16)的有限元结果与实验结果第56-59页
        4.4.2 多种材料轨道的分析结果第59-63页
        4.4.3 滚动摩擦力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第63-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摩擦行走系统的打滑与磨损第71-77页
    5.1 摩擦轮的打滑率分析第71-72页
    5.2 摩擦轮与轨道的磨损第72-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苦瓜营养成分分析及挤压苦瓜颗粒茶加工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硒化镉量子点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