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1.1 企业财务绩效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2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 第14-15页 |
2.1.3 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综述 | 第15-16页 |
2.2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2.1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2 “营改增”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17页 |
2.2.3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18-19页 |
3 “营改增”概况、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第19-30页 |
3.1 “营改增”概况 | 第19-22页 |
3.1.1 “营改增”的实质 | 第19页 |
3.1.2 建筑业实施“营改增”情况 | 第19-22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2.1 税负转嫁理论 | 第22页 |
3.2.2 权变理论 | 第22-23页 |
3.2.3 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4-30页 |
3.3.1 “营改增”对建筑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24-26页 |
3.3.2 “营改增”抵扣效应对建筑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26-30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0-35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2 变量设计 | 第30-33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30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30-31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1-33页 |
4.3 构建模型 | 第33-35页 |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35-50页 |
5.1 流转税税负的测算 | 第35-37页 |
5.1.1 “营改增”前后流转税税负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页 |
5.1.2 “营改增”前后的流转税税负变化测算 | 第35-37页 |
5.2 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5.2.1 “营改增”前后财务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5.2.2 “营改增”前后可抵扣生产成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5.2.3 “营改增”前后劳均资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5.4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5.4.1 “营改增”与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5.4.2 “营改增”与可抵扣生产成本占比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5.4.3 可抵扣生产成本占比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4.4 “营改增”与劳均资本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4.5 劳均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45-50页 |
5.5.1 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5.5.2 “营改增”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健性检验 | 第47页 |
5.5.3 可抵扣生产成本占比的中介效应检验的稳健性检验 | 第47-48页 |
5.5.4 劳均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的稳健性检验 | 第48-50页 |
6 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及对策 | 第50-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6.3 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