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51页 |
1.1 引言 | 第24-25页 |
1.2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与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25页 |
1.2.2 光催化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3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 二维材料 | 第29-39页 |
1.3.1 二维材料的研究背景及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1.3.2 二维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结构优势和前景展望 | 第30-33页 |
1.3.3 g-C_3N_4二维光催化剂 | 第33-3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1页 |
第二章 水溶性磁性氮化碳的合成及其协同光催化性能 | 第51-72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2.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3 表征手段 | 第53页 |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54-66页 |
2.3.1 光催化剂的基本表征 | 第54-60页 |
2.3.2 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 第60-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第三章 离子交换法合成Ag@AgCl/g-C_3N_4多孔纳米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72-92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3-74页 |
3.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74页 |
3.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74页 |
3.2.4 表征手段 | 第74-75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75-87页 |
3.3.1 光催化剂的基本表征 | 第75-82页 |
3.3.2 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82-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四章 静电组装和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g@AgVO_3/rGO/PCN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92-118页 |
4.1 引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3页 |
4.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93-94页 |
4.2.3 表征手段 | 第94-95页 |
4.2.4 光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95页 |
4.3 结果及讨论 | 第95-111页 |
4.3.1 光催化剂的基本表征 | 第95-105页 |
4.3.2 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105-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金属-非金属共掺杂氮化碳光催化剂的能带和机理研究:以C+Fe为例 | 第118-137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0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19页 |
5.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9页 |
5.2.3 表征手段 | 第119-120页 |
5.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12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20-132页 |
5.3.1 光催化剂的基本表征 | 第120-126页 |
5.3.2 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 第126-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37-139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