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1 群落生态学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2 生态位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 第17-18页 |
1.3 中性理论的兴起 | 第18页 |
1.4 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趋势 | 第18-19页 |
2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植物群落构建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3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1-23页 |
4.1 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4.3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样地概况 | 第23-39页 |
1 引言 | 第23-26页 |
1.1 宝天曼样地建立的意义 | 第23-24页 |
1.2 宝天曼样地的建立 | 第24-25页 |
1.2.1 样地的建立 | 第24页 |
1.2.2 样方调查 | 第24-25页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1 重要值 | 第26页 |
2.2 径级分布 | 第26页 |
2.3 空间分布格局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3.1 样地及其植物群落 | 第27-31页 |
3.2 物种组成 | 第31-32页 |
3.3 植物区系特征 | 第32页 |
3.4 重要值 | 第32-33页 |
3.5 径级结构 | 第33-35页 |
3.5.1 群落径级结构 | 第33-34页 |
3.5.2 主要物种的径级结构 | 第34-35页 |
3.6 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35-36页 |
3.6.1 所有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35页 |
3.6.2 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35-3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 第39-50页 |
1 引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2.1 样地概况 | 第40-41页 |
2.2 结构等式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 第41-42页 |
2.3 Torus-translation检验 | 第42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2-44页 |
3 结果 | 第44-48页 |
3.1 群落垂直层及地形生境的SEM拟合 | 第44-45页 |
3.2 不同垂直层物种与地形生境关联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过渡区木本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 第50-61页 |
1 引言 | 第50-5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5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3.1 样地设置 | 第51-52页 |
3.2 解释变量选取 | 第52页 |
3.3 群落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3.4 多变量方差分解 | 第53页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1 群落结构的空间特点 | 第53-54页 |
4.2 物种分布的变量解释 | 第54-58页 |
4.2.1 地形、土壤及PCNM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54页 |
4.2.2 林分密度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54-5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宝天曼样地树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与空间分布格局 | 第61-73页 |
1 引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2.1 样地树生苔藓植物调查 | 第62页 |
2.2 区系特征研究 | 第62页 |
2.3 空间分布格局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3.1 物种组成 | 第63-66页 |
3.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66-70页 |
3.2.1 区系成分构成 | 第66-70页 |
3.3 空间分布格局 | 第70-71页 |
3.3.1 所有树生苔藓植物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 第70-71页 |
3.3.2 部分树生苔藓植物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7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4.1 温带区系性质 | 第71-72页 |
4.2 空间分布格局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宝天曼样地树生苔藓群落构建的影响 | 第73-85页 |
1 引言 | 第73-7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4-76页 |
2.1 树生苔藓植物物种多度的计算 | 第74-75页 |
2.2 地形分类 | 第75页 |
2.3 Torus-translation检验 | 第75页 |
2.4 多元回归树 | 第75页 |
2.5 多变量方差分解 | 第75-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3.1 物种与地形生境关联 | 第76-78页 |
3.2 地形、PCNM对样地整体群落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 基于地形的MRT群落数量分类 | 第79-80页 |
3.4 地形、PCNM对样地三类群丛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80-81页 |
3.5 地形、PCNM对十个优势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81-83页 |
3.5.1 对聚集分布物种的影响 | 第81-83页 |
3.5.2 对随机分布物种的影响 | 第8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七章 宝天曼样地森林群落对树生苔藓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 第85-94页 |
1 引言 | 第85-8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6页 |
2.1 线性回归 | 第86页 |
2.2 方差分解 | 第8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3.1 附生树种对附生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86页 |
3.2 林分结构对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86-91页 |
3.3 林分结构对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91-92页 |
3.4 林分结构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9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5页 |
附录 | 第105-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