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9-16页 |
(一)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 第9-12页 |
1.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 | 第9-10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10-12页 |
(1) 法律规则的含义、特点和种类 | 第10-11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 第11页 |
(3)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种类 | 第11-12页 |
(二)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14页 |
1. 保障人权 | 第12-13页 |
2. 维护司法正义 | 第13页 |
3. 吓阻警察违法 | 第13页 |
4. 防范事实误认 | 第13-14页 |
(三)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 | 第14-16页 |
二、我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 | 第16-27页 |
(一) 我国刑事审判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16-17页 |
1. 我国刑事审判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情况 | 第16页 |
2. 我国刑事审判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案件审理情况分析 | 第16-17页 |
3. 我国刑事审判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案件判决特点 | 第17页 |
(二) 我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规定 | 第17-22页 |
1.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启动 | 第18-19页 |
(1)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启动卞体 | 第18-19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请启动 | 第19页 |
(3)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庭初步审查 | 第19页 |
3.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正式调查程序 | 第19-21页 |
(1)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正式调查植入时间 | 第20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控方举证 | 第20页 |
(3)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控方证明标准 | 第20-21页 |
4.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庭裁判 | 第21-22页 |
(1)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附带式裁判方式 | 第21页 |
(2) 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裁决做出 | 第21-22页 |
(三) 我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1. 适用范围不明晰 | 第22-23页 |
2. 证明标准难把握 | 第23-25页 |
(1) 程序启动证明标准难把握 | 第23-24页 |
(2) 证据认定证明标准难把握 | 第24-25页 |
3. 裁判方式不规范 | 第25页 |
4. 救济机制的不完善 | 第25-27页 |
三、外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一) 美国的先进经验 | 第27页 |
(二) 德国的先进经验 | 第27-28页 |
(三) 外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29页 |
四、完善我国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 | 第29-40页 |
(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制基础 | 第29-31页 |
1. 区分两种排除方法的基本分类 | 第29页 |
2. 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衡平参考系 | 第29-30页 |
3. 建立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案例指导制度 | 第30-31页 |
(二)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 | 第31-34页 |
1. 非法言词证据的界定 | 第31-32页 |
2. 非法物证、书证的界定 | 第32-33页 |
3. “重复自白”的排除与可采性 | 第33页 |
4. 其他证据形态的非法证据 | 第33-34页 |
(1) 鉴定意见 | 第34页 |
(2)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 第34页 |
(3)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 第34页 |
(三) 完善证明标准之适用 | 第34-36页 |
1. 程序启动证明标准的完善 | 第35页 |
2. 证据认定证明标准的完善 | 第35-36页 |
(四) 规范裁判方式与救济机制 | 第36-37页 |
1. 规范一审裁判方式 | 第36页 |
2. 救济机制 | 第36-37页 |
3. 规范二审裁判方式 | 第37页 |
(五) 完善与构建配套制度 | 第37-40页 |
1. 完善讯问保障手段 | 第37-38页 |
2. 侦查人员出庭常态化 | 第38页 |
3. 完善看守所相关法律制度改革 | 第38-40页 |
注释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攻读硕上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