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有效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1-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4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16页 |
2.3 构造埋藏史 | 第16-18页 |
第3章 储层沉积学特征 | 第18-50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18-23页 |
3.1.1 颜色特征 | 第18-19页 |
3.1.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19-22页 |
3.1.3 测井相特征 | 第22-23页 |
3.2 沉积相类型 | 第23-31页 |
3.2.1 碳酸盐台地相 | 第24-25页 |
3.2.2 障壁海岸相 | 第25-26页 |
3.2.3 三角洲相 | 第26-29页 |
3.2.4 河流相 | 第29-31页 |
3.2.5 湖泊相 | 第31页 |
3.3 单井相分析 | 第31-41页 |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41-45页 |
3.5 砂体分布规律 | 第45-50页 |
3.5.1 砂体类型及纵向分布 | 第45-46页 |
3.5.2 砂体平面展布 | 第46-50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0-57页 |
4.1 岩石学特征 | 第50-51页 |
4.2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 | 第51-53页 |
4.3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3-57页 |
4.3.1 原生粒间孔隙 | 第53-54页 |
4.3.2 次生孔隙 | 第54页 |
4.3.3 裂缝 | 第54-57页 |
第5章 储层成岩特征 | 第57-67页 |
5.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57-63页 |
5.1.1 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57-58页 |
5.1.2 胶结作用 | 第58-60页 |
5.1.3 交代作用 | 第60-62页 |
5.1.4 溶蚀作用 | 第62页 |
5.1.5 粘土矿物的转化 | 第62-63页 |
5.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63-67页 |
5.2.1 成岩序列 | 第63-64页 |
5.2.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64-67页 |
第6章 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 | 第67-78页 |
6.1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 第67-71页 |
6.1.1 沉积相的影响 | 第67-69页 |
6.1.2 岩石学特征的影响 | 第69-70页 |
6.1.3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71-74页 |
6.3 储层分类评价 | 第74-75页 |
6.4 有效储层分布特征 | 第75-78页 |
6.4.1 储层垂向分布 | 第75页 |
6.4.2 储层平面分布 | 第75-7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