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采空区 | 第20页 |
2.1.2 采煤沉陷区 | 第20页 |
2.1.3 县域规划 | 第20-21页 |
2.1.4 移民 | 第21页 |
2.1.5 城镇化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2页 |
2.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生态移民理论 | 第22-24页 |
3 规划的理论探讨 | 第24-38页 |
3.1 规划的基本程序与成果要求 | 第24-27页 |
3.1.1 准备工作阶段 | 第24页 |
3.1.2 资料收集与调研阶段 | 第24-25页 |
3.1.3 规划编制阶段 | 第25-27页 |
3.1.4 规划成果 | 第27页 |
3.2 规划的基本思路 | 第27页 |
3.3 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3.3.1 科学性原则 | 第27页 |
3.3.2 实用性原则 | 第27-28页 |
3.3.3 综合性原则 | 第28页 |
3.3.4 公众参与性原则 | 第28-29页 |
3.4 规划的主要依据 | 第29页 |
3.4.1 基础资料依据 | 第29页 |
3.4.2 国家相关法律、地方性相关法规或政策性文件 | 第29页 |
3.4.3 上级政府所做的相关规划 | 第29页 |
3.5 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3.5.1 确定规划的范围与时限 | 第29-30页 |
3.5.2 确定治理目标 | 第30页 |
3.5.3 确定治理任务与工作重点 | 第30-32页 |
3.6 规划的主要方法 | 第32-33页 |
3.6.1 资料分析 | 第32页 |
3.6.2 实地调研 | 第32页 |
3.6.3 意见会诊 | 第32页 |
3.6.4 专业制图 | 第32-33页 |
3.7 规划的政策措施与保障体系 | 第33-38页 |
3.7.1 政策措施 | 第33-35页 |
3.7.2 保障体系 | 第35-38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8-46页 |
4.1 蒲县概况 | 第38-39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38页 |
4.1.2 行政区划 | 第38页 |
4.1.3 人口概况 | 第38-39页 |
4.1.4 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 | 第39页 |
4.2 蒲县采煤沉陷区概况 | 第39-40页 |
4.2.1 现有煤矿及其主体企业的数量 | 第39页 |
4.2.2 采煤沉陷区受损情况 | 第39页 |
4.2.3 采煤沉陷区治理情况 | 第39-40页 |
4.3 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 第40页 |
4.3.1 规划范围 | 第40页 |
4.3.2 规划期限 | 第40页 |
4.4 治理目标 | 第40-41页 |
4.4.1 总体目标 | 第40页 |
4.4.2 年度目标 | 第40-41页 |
4.5 主要治理任务 | 第41-45页 |
4.5.1 按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进行搬迁安置 | 第41-43页 |
4.5.2 产业结构优化 | 第43页 |
4.5.3 安置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页 |
4.5.4 安置新村的公共服务建设 | 第43-44页 |
4.5.5 生态环境建设 | 第44-45页 |
4.6 投资估算 | 第45-46页 |
5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46-4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