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14-15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2.1 理论层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 实证层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2.2.1 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2.2.2 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2.3 文献总结和本文研究方向 | 第24-26页 |
3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在空间视角下的作用机理 | 第26-30页 |
3.1 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3.1.1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 | 第26页 |
3.1.2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性 | 第26-27页 |
3.1.3 交通基础设施的外部性 | 第27-28页 |
3.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路径 | 第28-30页 |
3.2.1 微观作用路径 | 第28-29页 |
3.2.2 宏观作用路径 | 第29-30页 |
4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 | 第30-41页 |
4.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 | 第30-34页 |
4.1.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4.1.2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布局 | 第32-34页 |
4.2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 | 第34-41页 |
4.2.1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发展现状 | 第34-37页 |
4.2.2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 第37-41页 |
5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探索性分析 | 第41-49页 |
5.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第41-44页 |
5.1.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1-43页 |
5.1.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43页 |
5.1.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43-44页 |
5.2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状况的空间自相关 | 第44-49页 |
5.2.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5.2.2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5-49页 |
6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49-61页 |
6.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第49-51页 |
6.1.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变量 | 第49页 |
6.1.2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衡量指标 | 第49-50页 |
6.1.3 其他控制标量 | 第50-51页 |
6.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51-54页 |
6.2.1 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6.2.2 实证模型形式的确定 | 第52-54页 |
6.2.3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 第54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6.3.1 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结果 | 第55-57页 |
6.3.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结果 | 第57-60页 |
6.3.3 传统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的对比 | 第60-61页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2-63页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