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2.1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 智慧景区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2.1 境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3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3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5-35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5-28页 |
3.1.1 智慧城市 | 第25-26页 |
3.1.2 智慧旅游 | 第26-27页 |
3.1.3 智慧景区 | 第27-28页 |
3.2 基础理论 | 第28-35页 |
3.2.1 智慧旅游理论 | 第28-30页 |
3.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32页 |
3.2.3 体验经济理论 | 第32页 |
3.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5页 |
4 智慧景区游客体验实证研究 | 第35-63页 |
4.1 案例地选择 | 第35-40页 |
4.1.1 案例地基本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案例地选址原因 | 第36-37页 |
4.1.3 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建设现状 | 第37-40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4.2.2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第41页 |
4.2.3 正式问卷发放 | 第41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41-59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42-45页 |
4.3.3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 第45-51页 |
4.3.4 游客体验模糊综合评价测评 | 第51-59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 龙门石窟智慧景区改进游客体验的对策与建议 | 第63-71页 |
5.1 通过完善智慧服务提高体验的满意度 | 第63-64页 |
5.1.1 构建智能的景区引导服务系统 | 第63页 |
5.1.2 建设景区智慧旅游体验中心 | 第63-64页 |
5.1.3 扩大“旅游年票”的受众群体 | 第64页 |
5.2 采用智慧化的方法营造体验环境 | 第64-66页 |
5.2.1 建立严格的龙门石窟自然环境与资源监测预警系统 | 第64-65页 |
5.2.2 分时分区合理调控景区游客数量 | 第65-66页 |
5.3 借助于新媒体开展体验式旅游营销 | 第66-68页 |
5.3.1 利用新媒体创新智慧旅游营销渠道 | 第66-67页 |
5.3.2 开发创新智慧型的旅游产品 | 第67-68页 |
5.3.3 基于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体验式旅游活动 | 第68页 |
5.4 以游客为中心构建智慧旅游建设团队 | 第68-7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