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的来源 | 第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3.1 组织结构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2 大学组织结构的定义 | 第14-15页 |
1.3.3 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 第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学组织结构发展的历史脉络理析 | 第19-29页 |
2.1 欧美大学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化 | 第19-24页 |
2.1.1 欧洲大学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化 | 第19-21页 |
2.1.2 美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2.2 国内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历史脉络理析 | 第24-29页 |
2.2.1 清末到民国成立时期(1895-1911年)的大学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2.2.2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1912-1949年)的大学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2.2.3 院系调整及文革时期(1950-1976年)大学组织结构的沿革 | 第26-27页 |
2.2.4 文革结束后(1977-1992年)大学组织结构的沿革 | 第27-28页 |
2.2.5 第二次院校调整以来(1993年至今)大学组织结构的沿革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及作用 | 第29-44页 |
3.1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分析 | 第29-39页 |
3.1.1 变革的外部因素 | 第29-37页 |
3.1.2 变革的内部因素 | 第37-39页 |
3.2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作用分析 | 第39-44页 |
3.2.1 组织结构变革的权力配置作用 | 第39-41页 |
3.2.2 组织结构变革的知识传递作用 | 第41-42页 |
3.2.3 组织结构变革的环境交互作用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特征与趋势 | 第44-56页 |
4.1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 | 第44-47页 |
4.1.1 变革的政治本位取向 | 第44-45页 |
4.1.2 变革的经济本位取向 | 第45-46页 |
4.1.3 变革的知识本位取向 | 第46-47页 |
4.2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特征 | 第47-51页 |
4.2.1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一致性 | 第47-48页 |
4.2.2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中的保守性 | 第48-49页 |
4.2.3 作为“超稳定”系统的大学组织 | 第49-51页 |
4.3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 | 第51-56页 |
4.3.1 组织变革呈现由保守到开放的趋势 | 第51-52页 |
4.3.2 组织变革呈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趋势 | 第52-54页 |
4.3.3 组织变革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现状分析——基于“去行政化”和“双一流”视角 | 第56-73页 |
5.1 高校“去行政化”视角下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现状分析 | 第56-64页 |
5.1.1 组织层次的扁平化与组织结构的矩阵化 | 第57-59页 |
5.1.2 组织权力的学术化 | 第59-62页 |
5.1.3 组织运行的自主化 | 第62-64页 |
5.2 建设“双一流”视角下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现状分析 | 第64-73页 |
5.2.1 研究型大学组织内部的院系调整 | 第64-67页 |
5.2.2 研究型大学组织内部的学位点取消与增设 | 第67-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