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高速铁路客运站通过能力利用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高速铁路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客运站站场设计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到发线运用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车站作业过程模拟仿真研究第17页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页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站型站场对客运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20-31页
    2.1 站型种类对客运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20-25页
        2.1.1 中间站第20-24页
        2.1.2 始发终到站第24-25页
    2.2 站场设计对客运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25-30页
        2.2.1 车场布局第25-26页
        2.2.2 到发线布置第26-27页
        2.2.3 咽喉区设计第27-28页
        2.2.4 动车段设置第28-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客运站作业及设备运用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1-37页
    3.1 客运站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第31-32页
        3.1.1 始发列车作业过程第31页
        3.1.2 终到列车作业过程第31页
        3.1.3 折返列车作业过程第31-32页
        3.1.4 通过列车作业过程第32页
    3.2 客运站作业特点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2-35页
        3.2.1 客运站技术作业与运行图的配合第32-33页
        3.2.2 列车种类及其所占比例第33页
        3.2.3 各种列车作业时间标准第33-34页
        3.2.4 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第34-35页
    3.3 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对客运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5页
    3.4 客运组织作业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高速铁路客运站咽喉区与到发线能力利用匹配第37-45页
    4.1 咽喉区与到发线能力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第37-38页
    4.2 高速铁路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第38-39页
        4.2.1 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第38-39页
        4.2.2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第39页
        4.2.3 利用率法局限性分析第39页
    4.3 咽喉区与到发线能力利用相互影响分析第39-43页
        4.3.1 咽喉区和到发线利用率相互影响关系第39-40页
        4.3.2 基于排队系统的咽喉区与到发线能力影响分析第40-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5章 实例分析第45-70页
    5.1 高速铁路客运站接发列车数据确定第45-46页
    5.2 高速铁路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第46-52页
        5.2.1 客运站咽喉区通过能力第46-50页
        5.2.2 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第50-52页
    5.3 单因素对咽喉区和到发线利用率的影响定量分析第52-59页
        5.3.1 客运站接发列车的总数量第53-54页
        5.3.2 接发列车种类比例第54-56页
        5.3.3 列车在到发线停留时间第56-57页
        5.3.4 到发线数量第57-59页
    5.4 咽喉区和到发线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定量分析第59-65页
    5.5 高速铁路客运站作业仿真结果第65-69页
    5.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牵引变流器中间环节直流电压脉动抑制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逆变回馈装置在城市轨道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