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综述第13-18页
        1.3.1 道教文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2 道教文化旅游综述第15-17页
        1.3.3 简要评述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基础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第20-25页
    2.1 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文化旅游第20-21页
        2.1.2 模式第21页
        2.1.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第21-22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1 可持续旅游理论第22页
        2.2.2 品牌营销理论第22-23页
        2.2.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第23页
        2.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23-24页
        2.2.5 互动体验理论第24-25页
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问题探析第25-28页
    3.1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第25-26页
        3.1.1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第25页
        3.1.2 市场品牌竞争需求第25页
        3.1.3 旅游解说升级趋势第25页
        3.1.4 文化特色供给需要第25-26页
        3.1.5 文化体验产品需求第26页
    3.2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概述第26页
    3.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的内涵第26-28页
        3.3.1 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保护第26页
        3.3.2 特色品牌形象的打造和推广第26-27页
        3.3.3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第27页
        3.3.4 道教独特产品的交流和供给第27页
        3.3.5 旅游产品设计的互动和参与第27-28页
4 研究区概况第28-33页
    4.1 龙虎山地区概况第28-30页
        4.1.1 区位条件第28-29页
        4.1.2 自然条件第29页
        4.1.3 社会经济条件第29-30页
    4.2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第30-33页
        4.2.1《寻梦龙虎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第31页
        4.2.2 道教授箓仪式的观瞻第31页
        4.2.3 道教斋醮科仪的观赏第31页
        4.2.4 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的欣赏第31-32页
        4.2.5 道教文化节的举办第32页
        4.2.6 天师八卦宴的品尝第32-33页
5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评价第33-48页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33-34页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36页
        5.2.1 路径第34页
        5.2.2 流程第34-36页
    5.3 游客感知模型的构建第36-38页
        5.3.1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定及权重确定第37页
        5.3.2 游客感知模型建立第37-38页
    5.4 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第38-40页
        5.4.1 数据收集第38-39页
        5.4.2 样本概况第39-40页
    5.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5.5.1 游客感知结果统计第41-42页
        5.5.2 游客感知的指标分析第42-46页
    5.6 龙虎山道教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46-48页
        5.6.1 旅游解说缺少创新第46页
        5.6.2 旅游产品供给同质化第46-47页
        5.6.3 文化体验深度不够第47页
        5.6.4 品牌细化程度较低第47页
        5.6.5 道教文化保护仍需加强第47-48页
6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建构第48-59页
    6.1 挖掘文化价值、优化解说系统(Interpretation)第48-50页
        6.1.1 持续丰富导游解说第48-49页
        6.1.2 深入完善陪同解说第49页
        6.1.3 完善纪念品解说服务第49页
        6.1.4 增强现场活动的可获得性第49页
        6.1.5 改进解说牌解说服务第49-50页
        6.1.6 把握视频解说契机第50页
        6.1.7 有效利用展览展示第50页
    6.2 结合文化元素、开发特色产品(Individuality)第50-53页
        6.2.1 以特色避免景区的同质化第50-51页
        6.2.2 优化提升养生特色产品第51-53页
        6.2.3 强化发展修学特色产品第53页
    6.3 促进游客参与、增进旅游体验(Involvement)第53-56页
        6.3.1 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第53-54页
        6.3.2 凸显景区文化内涵和体验产品特色第54页
        6.3.3 建设完整的景区产品体验环境第54-55页
        6.3.4 构建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体系第55-56页
    6.4 准确品牌定位、细化品牌管理(Image)第56-57页
        6.4.1 定位目标市场第56页
        6.4.2 发展旅游产业体系第56页
        6.4.3 优化旅游服务第56-57页
    6.5 完善保护机制、传承道教文化(Inheritance)第57-59页
        6.5.1 尝试数字化档案保护第57页
        6.5.2 强调原生态保护第57-58页
        6.5.3 坚持旅游开发式保护第58-59页
7 结论与讨论第59-61页
    7.1 结论第59-60页
    7.2 研究不足之处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1:道教文化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指标研究专家调查表第66-67页
附录2: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游客感知调查问卷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城旅游社区主客活动秩序研究--以潮州古城为例
下一篇:新形势下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