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开裂特征的隧道支护结构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裂缝评价衬砌安全性的理论方法研究 | 第15-28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2.2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第15-17页 |
2.2.1 裂缝产生的原因 | 第15-16页 |
2.2.2 裂缝对结构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 第16-17页 |
2.3 基于规范的裂缝设计方法 | 第17-19页 |
2.4 基于ANSYS的建模及裂缝计算方法 | 第19-24页 |
2.4.1 裂缝计算模型选择 | 第19-20页 |
2.4.2 裂缝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0-23页 |
2.4.3 基于ANSYS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2.5 利用裂缝评价衬砌安全性方法的建立 | 第24-27页 |
2.5.1 基本假定 | 第24-25页 |
2.5.2 利用裂缝评价衬砌安全性的方法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隧道衬砌结构变异特征力学行为研究 | 第28-3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8页 |
3.2 运营隧道变异分类 | 第28-32页 |
3.2.1 外荷载增加 | 第28-30页 |
3.2.2 围岩承载力降低 | 第30页 |
3.2.3 衬砌材料劣化 | 第30-31页 |
3.2.4 衬砌承载力降低 | 第31-32页 |
3.3 变异状态工况归类 | 第32-35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32-34页 |
3.3.2 变异状态设定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裂缝评价二次衬砌安全性的数值分析 | 第37-75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37-38页 |
4.2 ANSYS模型建立 | 第38-43页 |
4.2.1 建模参数 | 第38-39页 |
4.2.2 工况汇总 | 第39-41页 |
4.2.3 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4.3 围岩承载力降低计算分析 | 第43-49页 |
4.3.1 应力分析 | 第43-45页 |
4.3.2 裂缝分析 | 第45-47页 |
4.3.3 安全系数分析 | 第47-48页 |
4.3.4 裂缝—安全系数联合分析 | 第48-49页 |
4.4 荷载增加计算分析 | 第49-56页 |
4.4.1 应力分析 | 第50-52页 |
4.4.2 裂缝分析 | 第52-54页 |
4.4.3 安全系数分析 | 第54-55页 |
4.4.4 裂缝—安全系数联合分析 | 第55-56页 |
4.5 围岩承载力降低—荷载增加联合作用分析 | 第56-62页 |
4.5.1 应力分析 | 第56-59页 |
4.5.2 裂缝分析 | 第59-60页 |
4.5.3 安全系数分析 | 第60-61页 |
4.5.4 裂缝—安全系数联合分析 | 第61-62页 |
4.6 衬砌材料劣化计算分析 | 第62-65页 |
4.6.1 应力分析 | 第62-65页 |
4.6.2 裂缝分析 | 第65页 |
4.7 拱顶空洞计算分析 | 第65-72页 |
4.7.1 应力分析 | 第67-70页 |
4.7.2 裂缝分析 | 第70-72页 |
4.7.3 安全系数分析 | 第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弯矩曲率评价初期支护安全性研究 | 第75-85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75页 |
5.2 弯矩—曲率关系计算 | 第75-81页 |
5.2.1 弯矩—曲率计算原理 | 第75-78页 |
5.2.2 弯矩—曲率计算方法 | 第78-80页 |
5.2.3 弯矩—曲率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5.3 基于弯矩曲率梁的二次衬砌数值模拟 | 第81-84页 |
5.3.1 弯矩曲率梁简介 | 第81页 |
5.3.2 基于弯矩曲率梁的建模计算 | 第81-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