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红层泥岩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桩基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缺陷桩基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模型试验设计及相关参数确定 | 第18-46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18页 |
2.2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相似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相似性准则 | 第19-20页 |
2.2.3 试验原型 | 第20-21页 |
2.2.4 模型相似比 | 第21页 |
2.3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1-25页 |
2.3.1 模型台架及反力装置设计 | 第21-24页 |
2.3.2 加载装置及荷载量测系统设计 | 第24-25页 |
2.3.3 位移量测系统的设置 | 第25页 |
2.4 模型材料选取及参数测定 | 第25-33页 |
2.4.1 模型桩制作 | 第25-28页 |
2.4.2 模型桩参数测定 | 第28-29页 |
2.4.3 回填土的密度测量 | 第29-31页 |
2.4.4 回填土的含水率测量 | 第31-33页 |
2.5 水泥改良土室内试验研究 | 第33-45页 |
2.5.1 配制不同水泥掺量改良土 | 第33页 |
2.5.2 水泥改良土的击实试验 | 第33-37页 |
2.5.3 水泥改良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 第37-42页 |
2.5.4 水泥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42-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红层泥岩等直径桩基竖向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 第46-59页 |
3.1 概述 | 第46页 |
3.2 相似计算 | 第46-48页 |
3.3 红层泥岩材料模拟 | 第48-49页 |
3.4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 第49-53页 |
3.5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5.1 全风化红层泥岩桩基荷载-沉降特性 | 第53-55页 |
3.5.2 强风化红层泥岩桩基荷载-沉降特性 | 第55-56页 |
3.5.3 中风化红层泥岩桩基荷载-沉降特性 | 第56-57页 |
3.5.4 不同风化程度红层泥岩桩基荷载-沉降特性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沉渣对桩基竖向承载性状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59-70页 |
4.1 概述 | 第59页 |
4.2 相似计算 | 第59-60页 |
4.3 沉渣材料制备及厚度模拟 | 第60-61页 |
4.4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 第61-63页 |
4.5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4.5.1 不同沉渣厚度红层泥岩桩基Q~S曲线 | 第63-65页 |
4.5.2 模型桩极限承载力随桩底沉渣厚度的变化 | 第65页 |
4.5.3 模型桩桩顶沉降随桩底沉渣厚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4.6 红层泥岩中考虑沉渣厚度的承载力修正 | 第66-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泥皮对桩基竖向承载性状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70-81页 |
5.1 概述 | 第70页 |
5.2 相似计算 | 第70-71页 |
5.3 泥皮材料制备及厚度模拟 | 第71-72页 |
5.4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 第72-75页 |
5.5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5.5.1 不同泥皮厚度红层泥岩桩基Q~S曲线 | 第75-76页 |
5.5.2 模型桩极限承载力随桩侧泥皮厚度的变化 | 第76-77页 |
5.5.3 模型桩桩顶沉降随桩侧泥皮厚度的变化 | 第77-78页 |
5.6 红层泥岩中考虑泥皮厚度的承载力修正 | 第78-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81-89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81页 |
6.2 试验准备 | 第81-83页 |
6.2.1 选择试点及平整场地 | 第81-82页 |
6.2.2 沉渣材料制备 | 第82页 |
6.2.3 试验桩设置 | 第82-83页 |
6.3 现场试验 | 第83-84页 |
6.4 现场加载数据采集 | 第84页 |
6.5 地基承载力确定 | 第84-85页 |
6.6 结果验证 | 第85-8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