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支撑 | 第18-26页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1.1 国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 | 第18-19页 |
2.1.2 国外对于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模型构建 | 第19页 |
2.2 国内关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 | 第19-21页 |
2.2.1 国内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 | 第20页 |
2.2.2 国内对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模型构建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2.4 耕地集约利用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2.4.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2-23页 |
2.4.2 农业区位理论 | 第23页 |
2.4.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26页 |
3 指标体系构建和模型选择 | 第26-32页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6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3.3 模型方法与指标权重 | 第28-32页 |
3.3.1 模型的选取 | 第28页 |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32页 |
4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4.1 河南省区域概况 | 第32-34页 |
4.1.1 地理位置及行政辖区 | 第32-33页 |
4.1.2 自然资源 | 第33页 |
4.1.3 交通运输 | 第33-34页 |
4.1.4 经济与人口状况 | 第34页 |
4.2 河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4.3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4.4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5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40-54页 |
5.1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44页 |
5.1.1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投入程度分析 | 第42页 |
5.1.2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利用强度分析 | 第42-43页 |
5.1.3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产出效益分析 | 第43-44页 |
5.1.4 河南省 2000-2013耕地集约度评价 | 第44页 |
5.2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集约度空间差异分析 | 第44-53页 |
5.2.1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集约度的评价 | 第45-51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0页 |
6.1 基于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6.1.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54-56页 |
6.1.2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6.2 影响耕地集约度的政策、制度因素 | 第57页 |
6.3 影响耕地集约度的技术因素 | 第57-60页 |
6.3.1 农业技术对耕地生产力的提高 | 第57-59页 |
6.3.2 土地整理技术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 第59-60页 |
7 对策建议与结论 | 第60-66页 |
7.1 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7.1.1 提高宣传耕地集约利用的意识 | 第60-61页 |
7.1.2 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第61-62页 |
7.1.3 维护耕地数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巩固国家的粮食安全 | 第62页 |
7.1.4 政府加大对耕地的整理和投入力度 | 第62-63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7.3 展望及不足之处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