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研究综述和理论支撑第18-26页
    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8-19页
        2.1.1 国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第18-19页
        2.1.2 国外对于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模型构建第19页
    2.2 国内关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第19-21页
        2.2.1 国内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认识第20页
        2.2.2 国内对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模型构建第20-21页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1-22页
    2.4 耕地集约利用理论依据第22-26页
        2.4.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22-23页
        2.4.2 农业区位理论第23页
        2.4.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3-26页
3 指标体系构建和模型选择第26-32页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第26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6-28页
    3.3 模型方法与指标权重第28-32页
        3.3.1 模型的选取第28页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8-32页
4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第32-40页
    4.1 河南省区域概况第32-34页
        4.1.1 地理位置及行政辖区第32-33页
        4.1.2 自然资源第33页
        4.1.3 交通运输第33-34页
        4.1.4 经济与人口状况第34页
    4.2 河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第34-36页
    4.3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利用现状分析第36-37页
    4.4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5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分析第40-54页
    5.1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时间变化分析第40-44页
        5.1.1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投入程度分析第42页
        5.1.2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利用强度分析第42-43页
        5.1.3 河南省 2000-2013年耕地产出效益分析第43-44页
        5.1.4 河南省 2000-2013耕地集约度评价第44页
    5.2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集约度空间差异分析第44-53页
        5.2.1 河南省18省辖市耕地集约度的评价第45-51页
        5.2.2 评价结果分析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6 河南省耕地集约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4-60页
    6.1 基于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4-57页
        6.1.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第54-56页
        6.1.2 结果分析第56-57页
    6.2 影响耕地集约度的政策、制度因素第57页
    6.3 影响耕地集约度的技术因素第57-60页
        6.3.1 农业技术对耕地生产力的提高第57-59页
        6.3.2 土地整理技术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第59-60页
7 对策建议与结论第60-66页
    7.1 对策建议第60-63页
        7.1.1 提高宣传耕地集约利用的意识第60-61页
        7.1.2 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第61-62页
        7.1.3 维护耕地数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巩固国家的粮食安全第62页
        7.1.4 政府加大对耕地的整理和投入力度第62-63页
    7.2 主要结论第63页
    7.3 展望及不足之处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2页
附录第72-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收获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的设计
下一篇:碳基/PEDOT:PSS纳米复合透明电极及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