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2 水下爆炸理论 | 第13-21页 |
2.1 水下爆破技术发展概述 | 第13页 |
2.2 水下爆破的研究方向 | 第13-14页 |
2.3 水下爆破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3.1 水下爆破的数值法 | 第14-15页 |
2.3.2 对水下爆破进行实践 | 第15页 |
2.4 水下冲击波 | 第15-18页 |
2.4.1 水下冲击波的计算与基本参数 | 第16-17页 |
2.4.2 气泡脉动 | 第17-18页 |
2.5 气泡脉动模型 | 第18-1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动力分析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3.1 LS-DYNA软件简介 | 第21页 |
3.2 LS-DYNA的算法 | 第21-22页 |
3.2.1 拉格朗日(Lagrange)算法 | 第21-22页 |
3.2.2 欧拉(Euler)算法 | 第22页 |
3.2.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eian-Eulerian,ALE)算法 | 第22页 |
3.3 LS-DYNA的控制方程 | 第22-25页 |
3.4 时步长积分和时间积分 | 第25-26页 |
3.5 LS-DYNA程序的分析步骤 | 第26-29页 |
3.5.1 单元材料定义 | 第26-27页 |
3.5.2 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3.5.3 划分网格 | 第27-28页 |
3.5.4 生成PART | 第28页 |
3.5.5 求解 | 第28页 |
3.5.6 后处理 | 第28-29页 |
3.6 相似理论 | 第29-30页 |
3.6.1 相似理论基础 | 第29页 |
3.6.2 相似率 | 第29-3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堤防动力特性分析 | 第31-43页 |
4.1 混凝土动态力学模型研究情况 | 第31-32页 |
4.2 模型参数 | 第32-39页 |
4.2.1 材料模型 | 第33-39页 |
4.3 建模过程 | 第39-41页 |
4.4 K文件的修改 | 第41页 |
4.5 沙漏能的控制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43-64页 |
5.1 冰体破碎形态 | 第43-44页 |
5.2 应力分析 | 第44-49页 |
5.3 炸点距离堤防 16m | 第49-53页 |
5.3.1 总能量分析 | 第49-50页 |
5.3.2 沙漏能分析 | 第50-51页 |
5.3.3 堤防能量分析 | 第51页 |
5.3.4 加速度分析 | 第51-52页 |
5.3.5 在不同炸药质量下的安全距离 | 第52-53页 |
5.4 炸药在冰内爆炸时 | 第53-55页 |
5.4.1 冰体碎裂形态 | 第53-54页 |
5.4.2 应力分析 | 第54-55页 |
5.5 炸点距离堤防 15m情况下 | 第55-59页 |
5.5.1 总能量分析 | 第55-56页 |
5.5.2 沙漏能分析 | 第56-57页 |
5.5.3 堤防能量分析 | 第57-58页 |
5.5.4 加速度分析 | 第58页 |
5.5.5 在不同炸药质量下的安全距离 | 第58-59页 |
5.6 冰体爆炸半径计算 | 第59-62页 |
5.6.1 破冰理论 | 第59-60页 |
5.6.2 炸药在冰内爆炸 | 第60-61页 |
5.6.3 炸药在冰下爆炸 | 第61-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