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抢险人员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2.1 作业人员的可靠性理论 | 第14-16页 |
2.1.1 作业人员可靠性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作业人员的可靠性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1.3 抢险作业人员可靠性数据收集 | 第15-16页 |
2.2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第16-17页 |
2.3 作业人员可靠性评价方法 | 第17-22页 |
2.3.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17-19页 |
2.3.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及风险事故分析 | 第22-34页 |
3.1 西北石油管道维抢修公司业务概况 | 第22页 |
3.2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3.3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作业流程 | 第24-29页 |
3.3.1 现场警戒布控 | 第25页 |
3.3.2 准备抢修作业坑 | 第25-26页 |
3.3.3 泄漏管道抢修作业 | 第26-29页 |
3.3.4 防腐及地貌恢复 | 第29页 |
3.4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作业危险性分析 | 第29-31页 |
3.5 维抢修公司抢险作业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3.5.1 抢险作业事故类型 | 第31页 |
3.5.2 抢险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油气管道抢险人员的可靠性因素及其关联性分析 | 第34-44页 |
4.1 应急抢险作业系统特点 | 第34-35页 |
4.2 抢险作业人为失误必然性 | 第35-36页 |
4.3 抢险人员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0页 |
4.3.1 个体因素特征 | 第37-38页 |
4.3.2 设备与规程因素 | 第38-39页 |
4.3.3 组织因素 | 第39-40页 |
4.3.4 环境因素 | 第40页 |
4.4 抢险人员可靠性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0-43页 |
4.4.1 抢险人员可靠性与主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1-42页 |
4.4.2 抢险人员可靠性与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人员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模型 | 第44-55页 |
5.1 抢险人员可靠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5.2 建立应急抢险人员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5.3 抢险人员可靠性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 第46-54页 |
5.3.1 建立评语集V | 第46页 |
5.3.2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 第46-52页 |
5.3.3 建立隶属函数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52-53页 |
5.3.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 第53-54页 |
5.3.5 贴(接)近度排序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人员的可靠性评价实例 | 第55-66页 |
6.1 评价对象概况 | 第55页 |
6.2 抢险人员可靠性评价 | 第55-60页 |
6.2.1 评判指标参数的建立 | 第55-56页 |
6.2.2 抢险人员可靠性综合评判 | 第56-60页 |
6.3 抢险人员可靠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6.4 提升抢险人员可靠性的措施及建议 | 第63-65页 |
6.4.1 改善高权重因素 | 第63-64页 |
6.4.2 改善综合评价等级低的因素 | 第64-6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7.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1 维抢修作业中人为失误的影响因素调查 | 第72-75页 |
附录2 可靠性因素影响重要性调查 | 第75-77页 |
附录3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人员安全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77-78页 |
附录4 维抢修公司抢险人员可靠性因素评分表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