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理论与分析论文--电力系统稳定论文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在线监测与控制方法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绪论第13-31页
    1.1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电压稳定的定义及分类第13-15页
    1.3 电压稳定的研究现状第15-27页
        1.3.1 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第15-21页
        1.3.2 电压稳定在线监测方法第21-25页
        1.3.3 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第25-27页
    1.4 短路容量的概念及其在电压稳定研究中的应用第27-28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2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研究第31-51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分析方法及指标第32-37页
        2.2.1 短路容量与电压稳定的关系第32-35页
        2.2.2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指标第35页
        2.2.3 基于短路容量的典型电压失稳场景分析第35-37页
    2.3 改进的电压稳定指标第37-41页
    2.4 励磁限制和有载调压变压器对电压稳定的影响第41-45页
        2.4.1 OEL对电压稳定的影响分析第41-43页
        2.4.2 LTC对电压稳定的影响分析第43-45页
    2.5 算例分析第45-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3 考虑控制性解列策略的电网PMU优化布点第51-67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PMU优化布点的相关概念第52-55页
        3.2.1 电网可观测性第52-53页
        3.2.2 常规OPP模型第53-55页
    3.3 考虑控制性解列策略的PMU优化布点(OPP-CI)第55-59页
        3.3.1 控制性解列策略第55-56页
        3.3.2 多个最优解的处理第56-57页
        3.3.3 OPP-CI模型的建立第57-59页
    3.4 考虑单一故障的OPP-CI模型第59-60页
        3.4.1 考虑单一PMU故障的OPP-CI模型第59-60页
        3.4.2 考虑单一断线故障的OPP-CI模型第60页
        3.4.3 考虑单一不确定性故障的OPP-CI模型第60页
    3.5 算例分析第60-65页
        3.5.1 IEEE标准测试系统第61-64页
        3.5.2 Polish 2383节点系统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在线监测与控制第67-93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负荷模型参数在线辨识第67-70页
        4.2.1 递归最小二乘法第68-69页
        4.2.2 基于RLS的负荷参数辨识第69-70页
    4.3 基于增阶导纳矩阵的戴维南等值方法第70-75页
        4.3.1 发电机和负荷的线性化处理第70-72页
        4.3.2 系统节点导纳矩阵的增阶与修正第72-73页
        4.3.3 戴维南等值参数的计算第73-75页
    4.4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在线监测方法第75-80页
        4.4.1 电压稳定在线监测流程第75-77页
        4.4.2 算例分析第77-80页
    4.5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在线控制方法第80-91页
        4.5.1 基于短路容量的电压稳定控制模型第80-82页
        4.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压稳定控制策略求解第82-85页
        4.5.3 电压稳定在线控制流程第85-86页
        4.5.4 算例分析第86-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3页
5 电压稳定在线监控方法在贵州电网的应用第93-105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贵州电网及其AVC系统介绍第93-95页
        5.2.1 贵州电网基本情况第93-94页
        5.2.2 贵州电网AVC系统第94-95页
    5.3 控制策略比较第95-101页
        5.3.1 铜仁点电压扰动事件第95-97页
        5.3.2 松桃点电压扰动事件第97-100页
        5.3.3 综合对比分析第100-101页
    5.4 贵州电网电压稳定监控系统第101-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5-111页
    6.1 全文总结第105-108页
    6.2 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7页
附录第127-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蛋白质组学和miRNA研究
下一篇: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