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一、国内关于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二、国外关于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一、职业教育 | 第18-19页 |
| 二、中高职业教育衔接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 第21-28页 |
| 第一节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 一、产业升级带来的职业教育输出人才的变革 | 第21-22页 |
| 二、职教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 三、学校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需要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可能性 | 第24-28页 |
| 一、国家的产业政策变革影响教育政策的推行与教育改革的实施 | 第24-25页 |
| 二、国家的教育投入,办学政策的方向性引导 | 第25页 |
| 三、企业对于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强力介入与积极推动 | 第25-26页 |
| 四、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成功经验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制约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因素分析 | 第28-33页 |
| 第一节 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 | 第28-29页 |
|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 第28页 |
| 二、课程内容衔接不当 | 第28-29页 |
| 三、职业技能层次衔接不明晰 | 第29页 |
| 四、职业教育的滞后性 | 第29页 |
| 第二节 制约中高衔接的外部因素 | 第29-31页 |
| 一、社会因素 | 第29-30页 |
|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 第30页 |
| 三、招生政策的限制 | 第30页 |
| 四、用人单位认识偏差 | 第30页 |
| 五、中、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制约中高衔接的内部因素 | 第31-33页 |
| 一、生源质量参差 | 第31页 |
| 二、办学条件不足 | 第31页 |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项目宏观对策及案例分析 | 第33-48页 |
| 第一节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原则 | 第33-34页 |
| 一、市场引导原则 | 第33页 |
| 二、培养目标对接原则 | 第33-34页 |
| 三、能力为本原则 | 第34页 |
| 四、人才多样化原则 | 第34页 |
| 第二节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内容 | 第34-41页 |
| 一、课程衔接 | 第34-37页 |
| 二、培养目标衔接 | 第37页 |
| 三、专业设置衔接 | 第37-39页 |
| 四、学制衔接 | 第39-40页 |
| 五、师资衔接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解决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 | 第41-48页 |
| 一、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 | 第41-43页 |
| 二、探索教学资源衔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 第43页 |
| 三、优化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 | 第43-44页 |
| 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人才升级渠道 | 第44-45页 |
| 五、适应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 第45-46页 |
| 六、加强前瞻力,科学设置中高衔接课程 | 第46页 |
| 七、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