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9-11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瓶颈 | 第11页 |
1.2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1-16页 |
1.2.1 零维中空球 | 第12-14页 |
1.2.2 一维纳米管 | 第14-15页 |
1.2.3 二维纳米片 | 第15-16页 |
1.3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3.1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7-18页 |
1.3.2 活化炭化法 | 第18-20页 |
1.3.3 模板法 | 第20-22页 |
1.3.4 熔融盐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2.3.1 X射线衍射 (XRD) | 第27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FESEM) | 第27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 第27页 |
2.3.4 拉曼光谱 (Raman) | 第27页 |
2.3.5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测试 | 第27页 |
2.3.6 热重分析 (TGA) | 第27-28页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 第28页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 第28页 |
2.3.9 元素分析 | 第28页 |
2.4 电池组装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2.4.1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 第28页 |
2.4.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3 高石墨化程度大比表面积树脂基纳米碳片的制备 | 第30-40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树脂基纳米碳片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2 研究温度和添加剂的影响 | 第31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31-39页 |
3.3.1 树脂基纳米碳片的形貌与结构 | 第31-33页 |
3.3.2 树脂基纳米碳片的石墨化程度与比表面积 | 第33-36页 |
3.3.3 树脂基纳米碳片的储锂性能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制备 | 第40-55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4.2.1 花状前驱体的制备 | 第40-41页 |
4.2.2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制备 | 第41页 |
4.2.3 对比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4 多种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制备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4.3.1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形貌与结构 | 第43-45页 |
4.3.2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元素组成与孔结构 | 第45-48页 |
4.3.3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储锂性能 | 第48-51页 |
4.3.4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构效关系 | 第51-53页 |
4.3.5 纳米碳片复合材料组装体的制备方法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