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页
        1.1.2 课题来源第10-11页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短链脂肪酸的应用及其生产技术第11-17页
        1.2.1 乙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第11-14页
        1.2.2 丙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第14页
        1.2.3 丁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第14-17页
    1.3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预处理技术第17-20页
        1.3.1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7-18页
        1.3.2 秸秆预处理技术第18-20页
        1.3.3 利用秸秆产酸发酵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试验装置第22页
    2.2 试验材料第22-24页
        2.2.1 发酵原料第22-23页
        2.2.2 接种物第23页
        2.2.3 培养基第23-24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第25-27页
        2.4.1 发酵菌群筛选的试验方案与方法第25页
        2.4.2 培养条件优化试验方案与方法第25-27页
        2.4.3 秸秆产酸发酵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第27页
    2.5 项目检测与分析方法第27-30页
        2.5.1 秸秆组成成分测定方法第27页
        2.5.2 水稻秸秆预处理方法第27页
        2.5.3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27页
        2.5.4 原始接种物含水率测定方法第27页
        2.5.5 水稻秸秆失重率测定方法第27-28页
        2.5.6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测定方法第28页
        2.5.7 气体组分检测方法第28-30页
第3章 发酵水稻秸秆产酸复合菌群的培育与筛选第30-40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复合菌群发酵秸秆产酸规律第30-35页
    3.3 氢分压与乙酸产量的关系第35-36页
    3.4 发酵系统pH值变化规律第36页
    3.5 水稻秸秆失重率第36-37页
    3.6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第37-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0-76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氮源类型及其添加量第40-59页
        4.2.1 基于氯化铵为氮源的试验第40-46页
        4.2.2 基于尿素为氮源的试验第46-52页
        4.2.3 基于蛋白胨为氮源的试验第52-59页
    4.3 初始pH值对秸秆发酵产酸的影响第59-64页
        4.3.1 发酵系统挥发酸变化规律第59-61页
        4.3.2 发酵系统pH值变化规律第61-62页
        4.3.3 水稻秸秆失重率第62-63页
        4.3.4 发酵系统生物量变化规律第63页
        4.3.5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第63-64页
    4.4 微量元素对秸秆发酵产酸的影响第64-69页
        4.4.1 发酵系统挥发酸变化规律第65-68页
        4.4.2 水稻秸秆失重率第68页
        4.4.3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第68-69页
    4.5 复合菌群发酵秸秆产酸动力学研究第69-76页
        4.5.1 水稻秸秆降解动力学特性初步分析第69-70页
        4.5.2 水稻秸秆降解模型的建立第70-72页
        4.5.3 模型的修正及系数确立第72-74页
        4.5.4 模型的验证第74页
        4.5.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β-谷甾醇对Hela和耐药Hela/DDP细胞中miRNAs及靶基因的影响
下一篇:铁、锰离子对SBBR厌氧氨氧化效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