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9-10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第9-10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0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0-11页
    1.4 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4.1 LiCoO_2正极材料第11-12页
        1.4.2 LiNiO_2正极材料第12页
        1.4.3 LiMnO_2正极材料第12-13页
        1.4.4 尖晶石LiMn_2O_4正极材料第13页
        1.4.5 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第13页
        1.4.6 LiFePO_4正极材料第13-14页
    1.5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1.5.1 Li_3V_2(PO_4)_3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第14-16页
        1.5.2 Li_3V_2(PO_4)_3的制备方法第16-18页
        1.5.3 单斜Li_3V_2(PO_4)_3的改性研究第18-19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1-25页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1-23页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1-22页
        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22-23页
    2.2 模拟电池的制备第23页
        2.2.1 电极的制备工艺第23页
        2.2.2 电池的组装第23页
    2.3 材料的性能表征第23-25页
        2.3.1 材料的物化性能表征第23-24页
        2.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4-25页
第3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3V_2(PO_4)_3/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5-36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正极材料的制备第25-26页
        3.2.1 以NH_4VO_3为钒源制备Li_3V_2(PO_4)_3/C第25页
        3.2.2 以V_2O_5为钒源制备Li_3V_2(PO_4)_3/C第25-26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26-35页
        3.3.1 NH_4VO_3为钒源制备Li_3V_2(PO_4)_3/C的最佳条件探讨第26-32页
        3.3.2 钒源对Li_3V_2(PO_4)_3/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溶胶凝胶法合成Li_(3-x)Na_xV_2(PO_4)_3/C及其性能研究第36-49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Li_(3-x)Na_xV_2(PO_4)_3/C的制备第3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6-47页
        4.3.1 Li_(3-x)Na_xV_2(PO_4)_3/C的XRD分析第36-38页
        4.3.2 Li_(3-x)Na_xV_2(PO_4)_3/C的形貌分析第38-39页
        4.3.3 Li_(3-x)Na_xV_2(PO_4)_3/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9-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固相法合成Li_(2.95)Na_(0.05)V_2(PO_4)_3/V_2O_3及其性能研究第49-61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Li_(3-x)Na_xV_2(PO_4)_3材料的制备第4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5.3.1 XRD分析第49-50页
        5.3.2 SEM分析第50-51页
        5.3.3 Li_(3-x)Na_xV_2(PO_4)_3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1-52页
    5.4 Li_(2.95)Na_(0.05)V_2(PO_4)_3/V_2O_3的制备第52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5.5.1 XRD分析第52-53页
        5.5.2 SEM分析第53-54页
        5.5.3 Li_(2.95)Na_(0.05)V_2(PO_4)_3/V_2O_3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4-59页
        5.5.4 振实密度的测定第59-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历第70-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NAi沉默ERK1/2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Ezrin表达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新型给体材料及活性层掺杂控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