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传播媒介论文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概念界定第11-12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第16-25页
    2.1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产生的背景第16-19页
        2.1.1 数字时代的现实第17页
        2.1.2 成功的触网实践第17-18页
        2.1.3 科幻文学的影响第18-19页
    2.2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19-25页
        2.2.1 理论渊源之一:康德的心物互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互动论第19-20页
        2.2.2 理论渊源之二:波普尔的非完美主义和三界图式第20-21页
        2.2.3 理论渊源之三:坎贝尔的知识进化三阶段理论第21-22页
        2.2.4 理论渊源之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和媒介四定律第22-23页
        2.2.5 理论渊源之五:阿西莫夫的“太空漫游”和机器人思想第23-25页
第3章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技术思想体系第25-38页
    3.1 媒介技术起源:人之理性和知识第25-27页
        3.1.1 技术是人类思想的物化第26页
        3.1.2 技术是成功知识的体现第26-27页
    3.2 媒介技术演进:人性化与智能化第27-35页
        3.2.1 技术文化之变迁:玩具—镜子—艺术第28-30页
        3.2.2 媒介的生存法则:适应人类“小生境”第30-32页
        3.2.3 媒介的进化方式:以人为尺度进行补偿第32-35页
    3.3 媒介技术未来:人机交互入太空第35-38页
        3.3.1 赛博空间使交流和运动脱节第35-36页
        3.3.2 真实空间充满天灾人祸第36-37页
        3.3.3 人机协同探索宇宙空间第37-38页
第4章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的意义和局限性第38-47页
    4.1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的理论意义第38-40页
        4.1.1 开辟了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哲学视角第38-39页
        4.1.2 媒介决定论的人本主义转向第39页
        4.1.3 对后现代技术的敏锐洞察力第39-40页
    4.2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的现实意义第40-43页
        4.2.1 在媒介进化视野中思考我国的媒体融合方向第40-41页
        4.2.2 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望新闻人的价值第41-42页
        4.2.3 警惕人性化媒介中的异化力量第42-43页
    4.3 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的局限性第43-47页
        4.3.1 狂热激进的技术乐观主义第43-44页
        4.3.2 带有主观片面色彩的论断第44-45页
        4.3.3 游移不定的媒介技术立场第45-46页
        4.3.4 被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喜剧热”背景下东方卫视喜剧综艺节目研究
下一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随动控制及虚拟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