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 第10-11页 |
1.2 细胞穿膜肽(CPPs)的由来与发展 | 第11-12页 |
1.3 细胞穿膜肽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4 酸敏感性靶向系统 | 第13-14页 |
1.5 酸敏感性细胞穿膜肽HR的产生及作用 | 第14-17页 |
1.5.1 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 | 第14-15页 |
1.5.2 酸敏感性细胞穿膜肽HR | 第15-17页 |
1.6 主动靶向肽LTV | 第17-18页 |
1.7 细胞穿膜肽LK和酸敏感性穿膜肽LH | 第18-19页 |
1.7.1 细胞穿膜肽LK | 第18-19页 |
1.7.2 酸敏感肽LH-1 与LH-2 | 第19页 |
第二章 新的药物递送系统LTV-HR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 第19-38页 |
2.1 药物递送系统LTV-CPT-HR的设计思路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 第20-21页 |
2.2.1 实验试剂的处理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购买试剂 | 第21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4 实验用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2.3.1 肽的合成与纯化 | 第21-24页 |
2.3.2 喜树碱共轭物的形成 | 第24-25页 |
2.3.3 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2.3.4 抗肿瘤细胞活性 | 第25-26页 |
2.3.5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26页 |
2.3.6 细胞凋亡 | 第26-27页 |
2.3.7 生理条件下肽毒性 | 第27-28页 |
2.3.8 不同pH值条件下肽毒性 | 第28页 |
2.3.9 LDH释放率 | 第28页 |
2.3.10 溶血活性 | 第28-29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4.1 抗肿瘤活性实验 | 第29-31页 |
2.4.2 激光共聚焦 | 第31-32页 |
2.4.3 细胞凋亡实验 | 第32-34页 |
2.4.4 组合肽LTV-HR毒性实验 | 第34-36页 |
2.4.5 LDH释放率 | 第36-37页 |
2.4.6 溶血活性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酸敏感性细胞穿膜肽LH-1、LH-2的合成及活性探究 | 第38-54页 |
3.1 LH-1与LH-2的改造设计思路 | 第38-39页 |
3.2 实验材料与器材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3.3.1 多肽LK、LH-1、LH-2的合成 | 第39-41页 |
3.3.2 母肽与CPT共轭物的形成 | 第41页 |
3.3.3 细胞的培养 | 第41页 |
3.3.4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41-42页 |
3.3.5 流式细胞术 | 第42页 |
3.3.6 生理条件下肽毒性 | 第42-43页 |
3.3.7 不同pH值条件下肽毒性 | 第43页 |
3.3.8 LDH释放率 | 第43-44页 |
3.3.9 溶血活性 | 第44页 |
3.3.10 抗肿瘤细胞活性 | 第44-45页 |
3.3.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4.1 FITC-LH-1、FITC-LH-2、FITC-LK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45-47页 |
3.4.2 肽毒性测试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3.4.3 LDH释放率 | 第50-51页 |
3.4.4 溶血活性 | 第51-52页 |
3.4.5 抗肿瘤活性实验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4-56页 |
4.1 新的药物系统LTV-HR的设计、合成及活性探究 | 第54-55页 |
4.2 由细胞穿膜肽LK改造得到的酸敏感性细胞穿膜肽LH-1、LH-2的合成及活性探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缩略词表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