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22页 |
·政党制度与政党制度规范体系 | 第11-15页 |
·政党的界定 | 第11-13页 |
·政党制度的含义 | 第13-14页 |
·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含义和类型 | 第14-15页 |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演进历程 | 第15-22页 |
·萌芽孕育期 | 第15-16页 |
·确立形成期 | 第16-18页 |
·曲折发展期 | 第18-19页 |
·严重破坏期 | 第19-20页 |
·巩固发展期 | 第20-22页 |
2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22-32页 |
·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规范 | 第23-24页 |
·宪法原则 | 第23页 |
·宪法条文 | 第23-24页 |
·宪法惯例 | 第24页 |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规范 | 第24-29页 |
·中共党章的规定 | 第24-25页 |
·政协章程的规定 | 第25页 |
·中发[1989]14 号文件的规定 | 第25-27页 |
·中发[2005]5 号文件的规定 | 第27-28页 |
·中发[2006]5 号文件的规定 | 第28-29页 |
·我国政党制度的操作规范 | 第29-30页 |
·中发[2005]5 号文件的地方实施办法 | 第29页 |
·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座谈会“纪要” | 第29-30页 |
·其他操作规范 | 第30页 |
·我国政党制度的补充规范 | 第30-32页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论述 | 第30-31页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论述 | 第31页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论述 | 第31页 |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论述 | 第31-32页 |
3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评价 | 第32-38页 |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特征 | 第32-33页 |
·党的文件为主体的规范体系 | 第32页 |
·带有软法特征的规范体系 | 第32-33页 |
·结构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 | 第33页 |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优点 | 第33-34页 |
·制定程序的协商性 | 第33-34页 |
·规范内容的灵活性 | 第34页 |
·实施方式依靠软约束力 | 第34页 |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不足 | 第34-36页 |
·根本规范太过原则性 | 第35页 |
·党的文件缺乏普遍约束力 | 第35页 |
·政协章程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 第35-36页 |
·领导的论述随意性较大 | 第36页 |
·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成因 | 第36-38页 |
·我国政党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第36页 |
·政党的社会组织属性 | 第36页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非国家权力性 | 第36-37页 |
·政党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阶段性 | 第37页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包容性 | 第37-38页 |
4 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思考 | 第38-44页 |
·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国际政党制度民主化、法制化趋势的需要 | 第38页 |
·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利益多元化的需要 | 第38页 |
·依法治国进程中,依法规范各政党活动的需要 | 第38-39页 |
·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 | 第39页 |
·发挥各民主党派作用、体现多党合作价值的需要 | 第39-40页 |
·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适合国情原则 | 第40页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0-41页 |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法律权威关系的原则 | 第41页 |
·逐步并适当法制化原则 | 第41页 |
·实体规范文件和程序规范文件相统一的原则 | 第41页 |
·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规范体系的路径选择 | 第41-44页 |
·借鉴国外政党立法模式的经验 | 第41-42页 |
·硬法与软法相结合,逐步扩大法制化 | 第42-43页 |
·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规定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